成语拼音:bù shí tái jǔ
成语解释:识:知道;抬举:称赞;提拔。不懂得或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好意。也作“不受抬举”。
成语出处: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64回:“这和尚好不识抬举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对人强烈不满
繁体字形:不識擡舉
英文翻译:you just don ' t appreciate it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识:[shí]1.认得:识字。相识。2.知识:常识。学识。3.见解;辨别力:很有见识。远见卓识。[zhì]1.记住:博闻强识。2.标志;记号:款识。
抬:1.往上托;举:抬手。抬起头来。抬价。2.共同用手或肩膀搬东西:抬担架。把桌子抬过来。3.指“抬杠”1:他们两人一谈到这个问题,抬起来就没完。4.用于两人抬的东西:十抬妆奁。
举:1.往上托;往上伸:举重。举手。高举着红旗。2.举动:义举。壮举。一举一动。一举两得。3.兴起;起:举义。举兵。举火。4.生(孩子):举一男。5.推选;选举:推举。举代表。公举他做学习组长。6.举人的简称:中举。武举。7.提出:列举。举一反三。举个例子。8.全:举座(所有在座的人)。举国。举世。9.姓。
哎哟喂,今天咱来唠唠“不识抬举”这成语到底咋用!先说个场景你品品:隔壁老王好心给同事小张介绍了个大客户,结果人家小张摆摆手说“这客户太麻烦不想接”。老王当场脸都绿了,心里直嘀咕:“这小子真不识抬举!”(你品,你细品,这味儿是不是出来了?)
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:“啥叫‘不识抬举’啊?不就是不领情吗?”哎您别说,还真不止这么简单!举个反例就明白了——比如你给朋友推荐了打折机票,人家说“最近手头紧先不去了”,这叫正常婉拒;可要是你费老大劲托关系给人找工作,对方却嫌工资低当场摔门,嚯,这才是教科书级的不识抬举!(看到区别了吧?关键在对方态度是否践踏了你的心意)
话说回来,这成语用起来也有讲究。像上个月我表妹非要给闺蜜介绍对象,结果人家姑娘说了句“现在不想谈恋爱”,表妹气得在家族群连发十条语音骂人家“不识抬举”。我就劝她:“姐妹,这锅可不能随便扣!人家礼貌拒绝很正常,得看对方有没有贬低你的好意嘛!”(您瞅瞅,用词分寸多重要!)
其实现在年轻人用这词儿的情况真不多见,毕竟现代社会讲究互相尊重。不过话说回来,遇到那种鼻孔朝天、把别人好心当驴肝肺的主儿,用“不识抬举”形容还真挺解气的!但咱也得记住,沟通时要先弄清楚对方是不是真的有意轻视,可别像网上有些键盘侠似的,动不动就给人扣帽子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与其纠结别人是不是“不识抬举”,不如学学怎么把好意包装得更让人舒服。就像请客吃饭,提前问问人家口味,总比强行安排大鱼大肉然后抱怨对方不领情要强多啦!(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