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ǎn yǎn bù shí
成语解释:翻脸不认人。
成语出处:唐·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一旦临小利害,仅如毛发比,反眼若不相识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转变态度
繁体字形:反眼不識
英文翻译:Don't know
反:1.颠倒的;方向相背的。与“正”相对:反面。反作用。2.指反革命、反动派:肃反。3.反抗;反对:反法西斯。反封建。4.翻转:反复。反败为胜。5.推及:举一反三。6.回;还:反击。反问。7.副词。反而:画虎不成反类犬。8.古同“返”。
眼:1.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。通称眼睛。2.小洞;窟窿:泉眼。炮眼。拿针扎一个眼儿。3.(眼儿)指事物的关键所在:节骨眼儿。4.围棋用语,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。5.戏曲中的拍子:二黄慢板,一板三眼。6.用于井、窑洞:一眼井。一眼旧窑洞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识:[shí]1.认得:识字。相识。2.知识:常识。学识。3.见解;辨别力:很有见识。远见卓识。[zhì]1.记住:博闻强识。2.标志;记号:款识。
“反眼不识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到底啥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形容一个人突然翻脸,假装不认识对方,或者对原本熟悉的人或事变得冷漠无情。比如你帮朋友解决了大麻烦,结果对方不仅不感谢,还冷冰冰地说“我不认识你”,这就叫“反眼不识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人会“反眼不识”?其实背后原因挺现实的。比如利益冲突时,有人为了自保选择划清界限;或者长期积累的矛盾突然爆发,导致关系破裂。举个例子,同事小王和小李原本合作无间,但某次项目奖金分配不均,小王竟当众说“我跟你没什么交情”,这就是典型的“反眼不识”。
这个成语和“翻脸不认人”有什么区别呢?个人觉得,“反眼不识”更强调“假装不认识”的戏剧性转变,而后者更多是态度突变。比如多年未见的亲戚突然上门借钱,你婉拒后对方立刻摆出陌生人的姿态,这种刻意疏远比单纯翻脸更伤人。
生活中如何避免成为“反眼不识”的人?我的经验是:在关系变化时保持坦诚。如果不得不疏远某人,至少说明原因而不是突然装陌生。就像邻居张阿姨搬家前特意来告别:“以后可能少走动了,但这些年多谢关照”,这种处理方式既体面又保留了情分。
有趣的是,现代社交媒体让“反眼不识”有了新形态。有人前一秒还在朋友圈点赞,转头就屏蔽你;或者网上热烈讨论的话题,过几天集体失忆般不再提起。这种群体性的选择性遗忘,算不算数字时代的“反眼不识”呢?
理解这个成语的关键在于抓住“关系突变”的核心。它提醒我们: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比想象中脆弱,但主动沟通往往能化解误会。下次遇到类似情况,不妨先问问自己:是真的要断绝往来,还是面子在作祟?或许换个处理方式,就能避免伤人的“反眼不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