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ǔ dào gǒu qiè
成语解释:同“鼠窃狗盗”。
成语出处:《北齐书·薛掓传》:“杲鼠盗狗窃,非有远志,宜先讨颢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小偷小摸
繁体字形:鼠盗狗竊
英文翻译:Rat burglary
鼠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一般身体小,尾巴长,门齿很发达,没有犬齿,毛褐色或黑色,繁殖力很强,有的能传播鼠疫。通称老鼠,有的地区叫耗子。
盗:1.偷窃:盗取。2.抢劫财物的人:强盗。海盗。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窃:1.偷;用阴谋手段夺取:行窃。窃位。2.暗中;偷偷地:窃听。窃窃私语。3.谦辞。称自己:窃以为。
“鼠盗狗窃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像在描述一群老鼠和狗合伙偷东西?其实它的核心意思是形容那些偷偷摸摸、不成气候的小偷小摸行为。比如:小区门口的便利店最近频繁丢东西,老板气得直摇头:“都是些鼠盗狗窃的伎俩,连监控都懒得躲!”——这里的“鼠盗狗窃”就生动地描绘了小偷的笨拙和行为的低级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老鼠和狗来比喻?这背后其实藏着古人对行为的观察。老鼠偷粮总在暗处,狗偷食则容易被发现,两者结合恰恰突出了“偷偷摸摸却难成大事”的讽刺感。比如《水浒传》里,时迁虽然被称为“鼓上蚤”,但江湖好汉从不屑于用鼠盗狗窃的手段,他们更崇尚光明磊落的较量。
放到现代职场中,这个成语依然适用。比如某员工总趁同事下班后翻别人抽屉找文件,自以为聪明,实际上早被办公室的智能摄像头拍得一清二楚。这种行为不就是典型的“鼠盗狗窃”吗?它不仅达不到目的,反而会毁掉职场信誉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引申到更抽象的层面。比如某些自媒体账号靠抄袭他人创意博流量,这种行为看似能短期获利,实则就像老鼠打洞——挖得越深,塌方的风险越大。我始终认为,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踏踏实实创造价值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疫情期间社区团购时,有人多领邻居的物资藏在阳台上,结果蔬菜还没吃完就腐烂发臭。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小动作,用“鼠盗狗窃”形容再贴切不过。它提醒我们:与其费心算计,不如把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。
观察这些案例会发现,鼠盗狗窃式的行为往往源于侥幸心理。但现代社会越来越完善的监督机制,比如区块链技术的数据追踪、公共场所的人脸识别,正在让“偷偷摸摸”变得越来越困难。这或许预示着:未来的竞争赛道,终将属于那些愿意在阳光下奔跑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