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ōu jī dào gǒu
成语解释:见“偷鸡摸狗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6回:“每日却自和西门庆在楼上任意取乐,却不比先前在王婆房里,只是偷鸡盗狗之欢,如今家中又没人碍眼,任意停眠整宿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偷窃
繁体字形:婾鶏盗狗
英文翻译:steal a fowl or a dog
偷:1.暗中拿别人财物:偷窃。2.瞒着人:偷听。3.苟且;敷衍:偷生。偷安。4.抽出(时间):忙里偷闲。偷空(kòng)儿。5.偷东西的人:小偷儿。6.“媮”,另音yú
鸡:1.家禽,品种很多,嘴短,上嘴稍弯曲,头部有红色的肉冠。翅膀短,不能高飞。也叫家鸡。2.(Jī)姓。
盗:1.偷窃:盗取。2.抢劫财物的人:强盗。海盗。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“偷鸡盗狗”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小偷小摸的行为。比如,村里有人总爱顺手牵羊,今天摘邻居家的黄瓜,明天抱走别人家的柴火。这种行为虽不算大恶,但日积月累也会让人心生厌恶。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这类行为总被当作“小事”看待?其实,正是因为它们破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。
举个例子,小明考试时偷偷翻书作弊,被同桌发现后还笑嘻嘻地说:“这不算什么大事吧?”可如果人人都学他“偷鸡盗狗”,考场规矩岂不形同虚设?这里藏着个有趣的现象:人们容易对微小越界行为宽容,却忽视其连锁反应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和现代生活还有关联吗?其实换个场景就明白了。比如办公室里总有人“忘记归还”公用文具,或是蹭同事的外卖不付钱。这些行为看似无关痛痒,但就像成语里说的,次数多了就会变成影响团队氛围的“隐形刺”。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最精妙之处在于用家禽家畜作比喻。鸡犬本是农家最普通的财产,偷盗它们既不惊天动地,也不会立刻招致严重后果。这种比喻恰到好处地映射了那些游走在道德边缘的灰色行为——看似无害,实则暗藏隐患。
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类似的“小恶”考验。比如超市里试吃区有人反复蹭吃却不购买,或是快递代收点总有人错拿包裹不归还。这些行为就像成语描绘的那样,虽不涉及大是大非,但就像白墙上的蚊子血,终究会破坏整体的和谐美感。
观察发现,这类成语的生命力往往在于其适用场景的延展性。从农耕时代的家禽偷窃,到现代社会的信用透支,本质上都在提醒我们:维系社会运转的不仅是法律条文,更需要每个人对基本规则的敬畏之心。就像再小的齿轮错位,长期积累也会让整台机器停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