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ǔ chún nòng shé
成语解释:鼓:拨动,振动。振动嘴唇,拨弄舌头。形容凭口舌挑拨、煽动或进行游说。
成语出处: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94回:“今已陷之于丧亡,尚不自耻,犹敢鼓唇弄舌于众诸侯之前耶?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挑拨是非
繁体字形:皷脣弄舌
英文翻译:Drum lips and tongue
鼓:1.打击乐器,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,中间空,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:腰鼓。手鼓。花鼓。2.形状、声音、作用像鼓的:石鼓。蛙鼓。耳鼓。3.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;敲:鼓琴。鼓掌。4.用风箱等扇(风):鼓风。5.发动;振奋:鼓动。鼓励。鼓舞。鼓起勇气。6.凸起;胀大:他鼓着嘴半天没出声。额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了。7.形容凸起的程度高:钱包很鼓。口袋装得鼓鼓的。8.姓。
唇: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。通称嘴唇。
弄:[nòng]1.手拿着、摆弄着或逗引着玩儿:他又弄鸽子去了。小孩儿爱弄沙土。2.做;干;办;搞:弄饭。这活儿我做不好,请你帮我弄弄。把书弄坏了。这件事总得弄出个结果来才成。3.设法取得:弄点水来。4.耍;玩弄:弄手段。舞文弄墨。[lòng]小巷;胡同(多用于巷名):里弄。弄堂。一条小弄。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“鼓唇弄舌”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?它常用来形容那些喜欢搬弄是非、靠口舌之争搅动局面的人。举个例子:小区业主群里有人总爱挑拨邻里关系,今天说张家停车挡了李家的路,明天传王家装修吵到赵家休息,这种“鼓唇弄舌”的行为反而让原本和睦的居民产生了隔阂。
为什么人们会用这个成语?其实它背后藏着对无效沟通的批判。比如公司开会时,老张总在领导面前夸大其他同事的小失误,却对自己的问题避而不谈。同事私下议论:“他再这么鼓唇弄舌,团队合作迟早要崩。”这种情况下,成语既点明了行为特点,也暗示了可能引发的负面后果。
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?未必。某次社区改造方案讨论会上,王阿姨据理力争反对砍掉老槐树,她用详实的数据和动人的故事说服了众人。虽然有人嘀咕她“鼓唇弄舌”,但最终保留了承载集体记忆的树木。这说明关键不在于说话多少,而在于言辞是否承载真诚与价值。
如何区分“能言善辩”和“鼓唇弄舌”?重点看动机与结果。菜市场里,摊主老刘一边麻利地削菠萝,一边热情招呼:“这瓜保甜,不甜不要钱!”顾客笑着回应:“别光鼓唇弄舌,给我挑个实在的。”这里的调侃反而成了买卖双方心照不宣的幽默互动。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警惕“鼓唇弄舌”的变种。比如某些自媒体为流量刻意制造对立话题,或是网络讨论中常见的“断章取义式争吵”。但反过来说,若能善用语言的力量传达善意——就像志愿者耐心调解家庭矛盾时的娓娓道来——言语就能从利刃化作纽带。
最后分享个观察:地铁里两位老太太闲聊:“现在年轻人宁可手机聊天也不愿面对面说话。”这话让我想到,比起古人担忧的“鼓唇弄舌”,当代人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让真诚对话重新流动。毕竟,舌头能掀起风浪,也能架起桥梁,关键看我们如何驾驭这份与生俱来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