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ián
  • zhe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ián pí zhe gǔ

成语解释:见“黏皮带骨”。

成语出处: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第十卷:“此理本常理,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人办事刻板

繁体字形:黏皮着骨

英文翻译:Mucocutaneous bone

黏皮着骨的意思

黏:像糨糊、胶水等所具有的、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:黏合。黏液。这江米很黏。

皮:1.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:牛皮。荞麦皮。碰掉了一块皮。2.皮子:皮箱。皮鞋。皮袄。3.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:包袱皮儿。新书最好包上皮儿。4.(皮儿)表面:地皮。水皮儿。5.(皮儿)某些薄片状的东西:铅皮。豆腐皮儿。6.有韧性的:皮糖。7.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:花生放皮了,吃起来不香了。8.顽皮:调皮。这孩子真皮。9.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:老挨说,他早就皮了。10.姓。

着:[zhe]1.表示动作的持续:他打着红旗在前面走。他们正谈着话呢。2.表示状态的持续:大门敞着。茶几上放着一瓶花。3.用在动词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,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:你听着。步子大着点儿。快着点儿写。手可要轻着点儿。4.加在某些动词后面,使变成介词:顺着。沿着。朝着。照着。为着。[zhuó]1.穿(衣):穿着。吃着不尽。2.接触;挨上:附着。着陆。不着边际。3.使接触别的事物;使附着在别的物体上:着笔。着眼。着手。着色。着墨。不着痕迹。4.着落:寻找无着。5.公文用语,表示命令的口气:着即施行。[zháo]1.接触;挨上:上不着天,下不着地。2.感受;受到:着风。着凉。3.燃烧,也指灯发光(跟“灭”相对):炉子着得很旺。天黑了,路灯都着了。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:睡着了。打着了。猜着了。5.入睡:一上床就着了。[zhāo]1.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叫一着:高着儿。支着儿。2.同“招3”4.放;搁进去:着点儿盐。5.用于应答,表示同意:这话着哇!。着,咱们就这么办!
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
成语评论

黏皮着骨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不像有人拿胶水往你身上涂?其实它比喻人做事过于纠缠细节,或者对某件事固执到放不下。比如同事小王为了PPT里一个标点符号纠结半小时,导致整个项目进度被拖慢,这就是典型的“黏皮着骨”。

为什么会有人“黏皮着骨”?可能因为太想把事情做到完美,或是害怕承担失误后果。就像考试时反复检查名字写了没,结果耽误了做题时间。其实这种状态就像捏着滚烫的杯子不敢松手——越用力抓,反而越烫伤自己。

怎么避免变成“黏皮着骨星人”?试试给自己画条“完成线”:做方案时先完成框架再润色文字,就像盖房子先搭钢筋再砌砖。我有个设计师朋友,以前总在配色方案里纠结到凌晨,现在她学会用“十分钟法则”——任何细节最多投入十分钟思考,效率直接翻倍。

执着和黏皮着骨有什么区别?关键看是否产生正向价值。运动员每天加练是执着,但如果带着受伤的腿硬撑就是犯傻。就像炒菜时放盐,适量提鲜,过量毁锅。记得去年邻居张叔装修,因为地板缝隙相差1毫米要求返工三次,最后工人气得罢工,这就是把认真用错了地方。

生活就像放风筝,线拽太紧容易断,完全松手又会飞走。下次遇到纠结的事,不妨问问自己:这件事三年后还重要吗?你会发现,很多当时觉得天大的问题,其实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