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ián pí zhuó gǔ
成语解释:粘:粘贴。比喻人固执呆板
成语出处: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第十卷:“此理本常理,但异端说得粘皮着骨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人办事刻板
繁体字形:粘皮着骨
英文翻译:Adherent skin and bone
粘:[nián]姓。[zhān]1.黏的东西互相连结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:几块糖粘在一起了。糖粘牙。2.用胶、糨糊等使纸张或其他东西贴在另一种东西上:粘信封。
皮:1.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:牛皮。荞麦皮。碰掉了一块皮。2.皮子:皮箱。皮鞋。皮袄。3.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:包袱皮儿。新书最好包上皮儿。4.(皮儿)表面:地皮。水皮儿。5.(皮儿)某些薄片状的东西:铅皮。豆腐皮儿。6.有韧性的:皮糖。7.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:花生放皮了,吃起来不香了。8.顽皮:调皮。这孩子真皮。9.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:老挨说,他早就皮了。10.姓。
着:[zhe]1.表示动作的持续:他打着红旗在前面走。他们正谈着话呢。2.表示状态的持续:大门敞着。茶几上放着一瓶花。3.用在动词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,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:你听着。步子大着点儿。快着点儿写。手可要轻着点儿。4.加在某些动词后面,使变成介词:顺着。沿着。朝着。照着。为着。[zhuó]1.穿(衣):穿着。吃着不尽。2.接触;挨上:附着。着陆。不着边际。3.使接触别的事物;使附着在别的物体上:着笔。着眼。着手。着色。着墨。不着痕迹。4.着落:寻找无着。5.公文用语,表示命令的口气:着即施行。[zháo]1.接触;挨上:上不着天,下不着地。2.感受;受到:着风。着凉。3.燃烧,也指灯发光(跟“灭”相对):炉子着得很旺。天黑了,路灯都着了。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:睡着了。打着了。猜着了。5.入睡:一上床就着了。[zhāo]1.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叫一着:高着儿。支着儿。2.同“招3”4.放;搁进去:着点儿盐。5.用于应答,表示同意:这话着哇!。着,咱们就这么办!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“粘皮着骨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怪?字面意思是“皮肤黏在骨头上”,但实际用来形容人和人之间关系过于紧密,甚至到了让人喘不过气的程度。比如同事小张总喜欢打听别人的私事,连午饭吃几粒米都要追问,老李忍不住吐槽:“你这关心也太粘皮着骨了!”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和“亲密无间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关键在于“分寸感”。亲密无间是正向的信任,而粘皮着骨更像越界的控制。比如父母偷看孩子日记,美其名曰“保护”,实则让人窒息——这就是典型的粘皮着骨式关心。
我曾见过一对创业搭档,原本配合默契,后来甲方反复修改需求,负责人却要求设计师24小时待命,连上厕所都要报备。结果三个月后设计师辞职时说:“合作需要空间,粘皮着骨的关系就像用502胶水绑住手脚,看着牢固,实际两败俱伤。”
有趣的是,某些场景下这种特质反而能创造价值。比如考古学家修复文物时,就需要粘皮着骨的专注力,把碎片毫厘不差地拼接还原。但若把这种状态套用到人际关系里,就像给盆栽套铁笼——看似保护,实则扼杀生机。
如何避免成为粘皮着骨的人?有个简单测试:当你准备追问对方第三个“为什么”时,不妨改成说“需要帮忙随时找我”。留白的艺术不仅存在于水墨画,更适用于所有需要呼吸感的关系。毕竟,好的人际关系应该像羊毛衫——温暖贴身却不束缚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