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ián pí dài gǔ
成语解释:比喻拖沓,不洒脱。
成语出处:宋·黄庭坚《钟离跋尾》:“此来更自知所作韵俗,下笔不浏离,如禅家黏皮带骨语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办事刻板
繁体字形:黏皮帶骨
英文翻译:Mucocutaneous band
黏:像糨糊、胶水等所具有的、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:黏合。黏液。这江米很黏。
皮:1.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:牛皮。荞麦皮。碰掉了一块皮。2.皮子:皮箱。皮鞋。皮袄。3.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:包袱皮儿。新书最好包上皮儿。4.(皮儿)表面:地皮。水皮儿。5.(皮儿)某些薄片状的东西:铅皮。豆腐皮儿。6.有韧性的:皮糖。7.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:花生放皮了,吃起来不香了。8.顽皮:调皮。这孩子真皮。9.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:老挨说,他早就皮了。10.姓。
带:1.带子或像带子的长条物:皮带。鞋带儿。传送带。2.轮胎:车带。汽车外带。3.地带;区域:温带。黄河一带。4.白带:带下。5.姓。6.随身拿着;携带:带行李。带干粮。7.捎带着做某事:上街带包茶叶来(捎带着买)。你出去请把门带上(随手关上)。8.呈现;显出:面带笑容。9.含有:这瓜带点儿苦味。说话带刺儿。10.连着;附带:带叶的橘子。连说带笑。放牛带割草。11.引导;领:带队。带徒弟。12.带动:以点带面。他这样一来带得大家都勤快了。13.照看(孩子):孙子是奶奶带大的。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什么是“黏皮带骨”?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事情或关系复杂难解,像黏在皮上的骨头一样难以摆脱。比如,张三和李四因一笔旧账闹翻,每次见面都翻旧账,旁人劝道:“你俩这事真是黏皮带骨,不如各退一步吧。”
为什么用这个成语?其实它抓住了生活中常见的“剪不断理还乱”状态。就像小王接手同事留下的项目,发现数据混乱、责任不清,苦笑着对领导说:“这摊活儿黏皮带骨的,得从头梳理才行。”这里既点明了问题的复杂性,也暗示需要耐心处理。
我发现这类情况常出现在利益或情感纠缠中。邻居刘婶总为阳台晾衣架和楼上争吵,女儿劝她:“妈,这点小事黏皮带骨十几年了,换个折叠式的不就解决了?”这句话既点破矛盾本质,又给出了破局思路——跳出固有框架往往能找到新解法。
如何避免陷入“黏皮带骨”的困境?观察发现,及时设立边界很重要。就像朋友合伙开店,事先明确分工和分成比例,比事后扯皮强得多。工作中遇到职责模糊的任务时,不妨直接问:“这事具体由谁牵头?需要我做到哪一步?”清晰的界定能有效预防“骨头黏皮”般的麻烦。
有个现象挺有意思:越是熟悉的关系,越容易产生黏皮带骨的问题。表兄妹合伙做生意,既讲亲情又要算钱,最后表哥感叹:“早知道该签个正规合同。”这说明理性规则在人情社会里不是冷酷,反而是保护关系的铠甲。
下次遇到纠缠不清的事,不妨想想这个画面:抖抖衣服上的灰尘,有些碎骨渣子自然就落下了。毕竟人生很多事,像捧沙握得越紧反而漏得越快。保持适当距离和清醒头脑,或许就是解开黏皮带骨困局的那把钥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