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áng zhōng huǐ qì
成语解释:毁:毁坏;弃:抛弃;黄钟:古乐器;音调最为洪亮。黄钟被毁坏被抛弃。比喻贤才得不到重用。
成语出处:战国 楚 屈原《楚辞 卜居》:“蝉翼为重,千钧为轻,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;谗人高张,贤士无名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黄鐘毁棄
英文翻译:employ incapable men instead of able men
黄:1.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。2.指黄金:黄货。黄白之物。3.指蛋黄:双黄蛋。4.象征腐化堕落,特指色情:扫黄。查禁黄书。5.(Huáng)指黄河:治黄。引黄工程。6.(Huáng)指黄帝,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:炎黄。7.姓。8.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:买卖黄了。
钟:1.响器,中空,用铜或铁制成。2.计时的器具,有挂在墙上的,也有放在桌上的:挂钟。座钟。闹钟。3.指钟点、时间:六点钟。由这儿到那儿只要十分钟。4.(情感等)集中:钟爱。钟情。5.姓。6.同“盅”。
毁:1.破坏;糟蹋:毁灭。销毁。好好儿的一本书,让你给毁了。2.烧掉:烧毁。焚毁。3.说别人坏话;诽谤:毁誉。诋毁。4.把成件的旧东西改成别的东西(多指衣服):用一件大褂给孩子毁两条裤子。5.姓。
弃:1.放弃;扔掉:抛弃。舍弃。遗弃。弃权。弃之可惜。2.姓。
“黄钟毁弃”这个词听起来文绉绉的,到底啥意思?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:一家公司明明有个技术大牛,能解决别人搞不定的代码问题,结果老板偏让只会拍马屁的亲戚当主管,气得大牛辞职走人——这不就是典型的“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”吗?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“好东西被糟蹋,破烂货反受捧”的现象呢?核心问题在于价值判断错位。就像有人花大价钱买假古董,却把祖传的真品当废品卖掉。这种错位可能源于决策者的认知局限,比如分不清黄钟(贵重编钟)和破瓦罐的区别;也可能来自利益驱动,比如故意打压有能力的人来维护自身地位。
我曾在社区见过真实案例:物业公司放着二十年维修经验的老师傅不用,非要外包给报价更低的年轻团队,结果新团队连水管压力都算不准,导致整栋楼停水三天。这种“捡了芝麻丢西瓜”的操作,本质上就是现代社会版的黄钟毁弃。
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也在提醒我们:建立客观评价体系有多重要。就像鉴别古董需要专业仪器,识别人才也需要科学的考核机制。有些企业现在用数据化绩效代替领导主观评价,新员工晋升全靠项目成果说话,这种模式就让“黄钟”们有了发光的机会。
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“黄钟”。我邻居张阿姨做的手工豆腐在菜市场无人问津,直到美食博主偶然发现她的传统工艺,现在每天订单接到手软。这件事让我意识到,有时候不是东西不好,只是缺少被发现的机会。保持自身价值的同时主动发声,或许能减少被“毁弃”的概率。
下次看到公司里老实干活的人被排挤,或是超市里有机蔬菜卖不过添加剂食品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不仅是古代的社会观察,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至今仍在面对的选择困境——要悦耳的奉承还是逆耳的忠言?要短期的便利还是长远的价值?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具体的选择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