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ún fēi pò dàng
成语解释:同“魂飞魄散”。
成语出处:《后水浒传》第六回:“那马上的官人,忽见楼窗中一位美貌妇人,生得标致非凡,不胜惊喜……那官人在马上,一时看得魂飞魄荡。”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二十三卷:“说不尽百媚千娇,魂飞魄荡。 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不能自持
繁体字形:魂飛魄蕩
英文翻译:stigmata
魂:1.指精神或情绪:梦魂萦绕。神魂颠倒。2.特指崇高的精神:国魂。民族魂。3.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:花魂。诗魂。
飞:1.(鸟、虫等)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:飞蝗。鸟飞了。2.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:飞行。明天有飞机飞上海。3.在空中飘浮游动:飞云。飞沙走石。飞雪花了。4.形容极快:飞奔。飞跑。飞涨。5.挥发:盖上瓶子吧,免得香味儿飞了。樟脑放久了,都飞净了。6.意外的;凭空而来的:飞灾。飞祸。流言飞语。7.姓。
魄:1.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:魂魄。2.魄力或精力:气魄。体魄。
荡:1.摇动;摆动:动荡。飘荡。荡桨。荡秋千。2.无事走来走去;闲逛:游荡。闲荡。3.洗:冲荡。涤荡。4.全部搞光;清除:扫荡。倾家荡产。5.广阔;平坦:浩荡。坦荡。6.姓。7.放纵,行为不检点:放荡。浪荡。淫荡。8.浅水湖:黄天荡。芦花荡。9.同“凼”。
“魂飞魄荡”这个成语,究竟形容什么状态?想象你深夜独自看恐怖片时,突然屏幕里跳出一张鬼脸——那一刻心跳骤停、头皮发麻的感觉,或许就是最贴切的写照。比如:“午夜经过废弃医院时,铁门吱呀作响的声音让我魂飞魄荡,拔腿就往亮着灯的便利店跑。”这里既描绘了生理性的惊惧,也传递出人在极端恐惧下的本能反应。
但你知道吗?这个成语不只用于恐怖场景。当遇到极度震撼的美好事物时,同样适用。试看这个例子:“站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前,千年时光在飞天衣袂间流转,那种摄人心魄的美令人魂飞魄荡。”此时成语化身为对极致美感的赞叹,展现了汉语词汇的张力。
有人会问:日常交流中该何时使用这个词?关键在于抓住“意识短暂脱离”的瞬间感。比如描述追星现场:“偶像突然出现在两米外,粉丝们激动得魂飞魄荡,尖叫声差点掀翻屋顶。”这种集体性的情绪失控,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成语的适用场景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带有古风韵味的成语,在现代使用中常被赋予新生命。我个人在写作时,喜欢用它制造反差感——比如让西装革履的商界精英遭遇灵异事件,或者让AI机器人首次目睹极光。这种古今碰撞、虚实交错的用法,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。
若想更灵活运用,不妨观察成语的结构特色。“魂”与“荡”形成动静对比,“飞”与“荡”构成空间错位,这种内在的节奏感让它特别适合描写突发事件。下次写故事卡壳时,试试在转折点加入这个成语,或许能像按下快进键般推动情节发展。
语言就像调色盘,关键在于搭配技巧。虽然“魂飞魄荡”看似浓墨重彩,但搭配现代场景反而能擦出火花。记住,好文字不在于用多华丽的词藻,而在于准确传递那份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情绪震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