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ǎ gé guǒ shī
成语解释:革:皮;皮革;裹:包。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。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。
成语出处: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马援传》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馬革裹尸
英文翻译:die on the battlefield
马:1.哺乳动物,头小,面部长,耳壳直立,颈部有鬣,四肢强健,每肢各有一蹄,善跑,尾生有长毛。是重要的力畜之一,可供拉车、耕地、乘骑等用。皮可制革。2.大:马蜂。马勺。3.姓。
革:[gé]1.去了毛并且加过工的兽皮:皮革。制革。2.(Gé)姓。3.改变:革新。变革。4.开除;撤除(职务):开革。革职。[jí](病)危急。
裹:1.(用纸、布或其他片状物)缠绕;包扎:包裹。裹腿。用绷带把伤口裹好。2.为了不正当的目的把人或物夹杂在别的人或物里面:土匪逃跑时裹走了村子里的几个人。3.吸(奶):小孩儿一生下来就会裹奶。4.姓。
尸:1.尸体,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。2.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。
提到“马革裹尸”,你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悲壮场景。比如:“边防战士在出征前立下誓言:‘若不能凯旋,甘愿马革裹尸!’”这里的“马革裹尸”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用战马的皮革包裹遗体,更传递出一种“为国捐躯亦无悔”的信念。
有人会问:“这种说法是不是太残酷了?”其实换个角度看,成语背后是对责任感的极致诠释。比如消防员冲进火场时说“就算马革裹尸也要救人”,这里的“残酷”已转化为职业使命的闪光点——危险当前,总有人选择逆流而上。
现代生活中,“马革裹尸”早已突破军事范畴。创业者熬夜加班时自嘲“这个项目真要让我马革裹尸了”,既带着幽默感,又暗含破釜沉舟的决心。这种用法剥离了血腥气息,保留了“全力以赴”的核心精神,反而让古老成语焕发新生。
我曾在登山途中听向导说:“征服这座山,差点让我马革裹尸。”当时他笑着展示腿上的伤疤,眼里却闪着骄傲。这让我突然明白:成语的感染力不在于场景还原,而在于那种“明知艰险仍要前行”的生命力。当代人用这个词时,更多是在致敬自己心中的“战场”。
当年轻父母为孩子升学奔波时说“陪读简直要马革裹尸”,你会心一笑的同时,是否感受到平凡生活的英雄主义?语言就像流动的河,成语也在时代浪潮中改变着形态,但那份关于“坚持与奉献”的底色,始终在人间烟火里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