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ǎ gé shèng shī
成语解释:见“马革裹尸”。
成语出处:金·何宏中《述怀》诗:“马革盛尸每恨迟,西山饿踣更何辞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作战英勇
繁体字形:馬革盛尸
英文翻译:die on the battlefield
马:1.哺乳动物,头小,面部长,耳壳直立,颈部有鬣,四肢强健,每肢各有一蹄,善跑,尾生有长毛。是重要的力畜之一,可供拉车、耕地、乘骑等用。皮可制革。2.大:马蜂。马勺。3.姓。
革:[gé]1.去了毛并且加过工的兽皮:皮革。制革。2.(Gé)姓。3.改变:革新。变革。4.开除;撤除(职务):开革。革职。[jí](病)危急。
盛:[shèng]1.兴盛;繁盛:全盛时期。桃花开得很盛。2.强烈;旺盛:年轻气盛。火势很盛。3.盛大;隆重:盛会。盛宴。4.丰富;丰盛:盛馔。5.深厚:盛情。盛意。6.普遍;广泛:盛行。盛传。7.用力大;程度深:盛赞。8.姓。[chéng]1.把东西放在容器里:盛饭。缸里盛满了水。2.容纳:这间屋子小,盛不了这么多东西。
尸:1.尸体,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。2.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。
“马革盛尸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?没错,你可能在书本或影视剧中见过它的“兄弟版本”——“马革裹尸”。这个成语原本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,字面意思是“用战马的皮革包裹尸体”,用来形容军人战死沙场的悲壮场景。比如:“边疆将士们常说‘当以马革裹尸还’,这种视死如归的气魄令人动容。”
为什么这个成语会被误传为“马革盛尸”呢?其实这是语言传播中的常见现象。就像“空穴来风”被误用一样,某些成语在口语流传时会发生字词变形。有次我在博物馆听到解说员说:“古代武将的归宿往往是马革盛尸”,当时就意识到这种误用反而让成语更易被现代人理解——毕竟“盛”字比“裹”更符合当代用语习惯。
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还能用吗?当然可以!比如描述消防员冲进火场的报道里,可以写:“他们不是抱着马革裹尸的悲壮,而是带着专业救援的信念前行。”这里既保留了成语的精神内核,又避免了过度沉重的历史联想。我注意到现在很多作家会借用这种“老词新用”的手法,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。
有人质疑:在和平年代强调“战死沙场”是否不合时宜?这恰好体现出成语的延展性。就像我们能用“破釜沉舟”形容创业者,用“马革裹尸”也可以比喻科研工作者攻克技术难关的决心。去年某航天团队接受采访时说:“我们早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,这次发射任务就是新时代的马革裹尸。”这种创造性转化让成语真正活了起来。
观察成语的演变会发现,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。与其纠结于某个字的对错,不如关注它传递的精神价值。下次看到“马革盛尸”时,不妨会心一笑——这不正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动注脚吗?就像老树发新芽,只要核心精神不变,表达形式的变化反而证明着语言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