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uǒ
  • s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uǒ shī mǎ gé

成语解释:革:皮革。用马皮包裹尸体。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。

成语出处:宋·陆游《陇头水》:“男儿坠地志四方,裹尸马革固其常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将士战死沙场

繁体字形:裹尸馬革

英文翻译:Shroud leather

裹尸马革的意思

裹:1.(用纸、布或其他片状物)缠绕;包扎:包裹。裹腿。用绷带把伤口裹好。2.为了不正当的目的把人或物夹杂在别的人或物里面:土匪逃跑时裹走了村子里的几个人。3.吸(奶):小孩儿一生下来就会裹奶。4.姓。

尸:1.尸体,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。2.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。

马:1.哺乳动物,头小,面部长,耳壳直立,颈部有鬣,四肢强健,每肢各有一蹄,善跑,尾生有长毛。是重要的力畜之一,可供拉车、耕地、乘骑等用。皮可制革。2.大:马蜂。马勺。3.姓。

革:[gé]1.去了毛并且加过工的兽皮:皮革。制革。2.(Gé)姓。3.改变:革新。变革。4.开除;撤除(职务):开革。革职。[jí](病)危急。

成语评论

裹尸马革”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它原本指的是战场上用马皮包裹战士的遗体,形容为国捐躯的悲壮场景。比如我们可以造个句子:“古代边疆战事频繁,许多将士抱着‘裹尸马革’的决心奔赴沙场。”这里的核心其实是强调一种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。

那为什么今天还要用这个听起来有点血腥的成语呢?其实它的现代意义已经超越了字面意思。比如描述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,可以说:“他们明知危险却义无反顾,颇有几分当代‘裹尸马革’的气概。”这里重点在于突显职业使命感和牺牲精神,而不是字面理解的悲情。

有人可能会问:和平年代还需要这种“拼命三郎”式的精神吗?我认为关键在于理解其内核。就像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坚守岗位,科研人员日夜攻关疫苗,这种“做好最坏打算也要完成任务”的态度,正是“裹尸马革”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。它不再局限于战场,而是升华为对职责的极致坚守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不同语境下能产生奇妙变化。比如创业者可以说:“我们团队早就做好了‘裹尸马革’的准备,新产品不成功就不下火线!”这时候成语就带上了幽默自嘲的意味,反而弱化了原本的沉重感,展现出破釜沉舟的斗志。

从个人观察来看,当代年轻人对这类成语的接受度其实很高。他们更愿意挖掘词语背后的精神力量,而不是纠结于字面场景。就像电竞选手为比赛彻夜训练,粉丝们也会用“这简直是电竞版的裹尸马革”来表达支持,这种语言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活力。

最后要提醒的是,使用这类成语要注意语境分寸。比如在正式悼念场合说“他做到了裹尸马革”,可能会引发误解;但在团队激励时说“我们要有裹尸马革的觉悟”,反而能激发斗志。语言就像活水,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其流向合适的方向。

裹尸马革的造句

  1. 造句 男儿坠地杀四方,裹尸马革固其常。
  2. 造句 它少了些许的裹尸马革汗竹香的历史故事,多了几许异国浪漫的都市情怀,素有东方“巴黎”的称谓。
  3. 造句 ‘裹尸马革英雄事,纵死终令汗竹香’,这是古代军人争创荣功、贞守气节的真实写照,更是我们当代军人的追求。
  4. 造句 “裹尸马革英雄事,纵死终令汗竹香”、“功名只向马上取,真是英雄一丈夫”、“忠为百世荣,义使令名彰。
  5. 造句 裹尸马革英雄事,纵死终令汉竹香,待从头收拾旧山河,乾坤荡。
  6. 造句 当时为有驱贼志,怎惧裹尸马革还。
  7. 造句 班超父子放弃优裕的生活条件,“投笔从戎”的事迹感人之深,鼓舞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炎黄儿女裹尸马革、投身开发、保卫祖国边疆的宏伟事业中去。
  8. 造句 “何以称英雄,识以领其先”,这里强调英雄的远见卓识;“生为百夫雄,死为壮士规”,这里重视英雄舍身成仁;“裹尸马革英雄事,纵死终令汗竹香。

"裹尸马革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