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ǒ shī mǎ gé
成语解释:革:皮革。用马皮包裹尸体。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。
成语出处:宋·陆游《陇头水》:“男儿坠地志四方,裹尸马革固其常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将士战死沙场
繁体字形:裹尸馬革
英文翻译:Shroud leather
裹:1.(用纸、布或其他片状物)缠绕;包扎:包裹。裹腿。用绷带把伤口裹好。2.为了不正当的目的把人或物夹杂在别的人或物里面:土匪逃跑时裹走了村子里的几个人。3.吸(奶):小孩儿一生下来就会裹奶。4.姓。
尸:1.尸体,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。2.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。
马:1.哺乳动物,头小,面部长,耳壳直立,颈部有鬣,四肢强健,每肢各有一蹄,善跑,尾生有长毛。是重要的力畜之一,可供拉车、耕地、乘骑等用。皮可制革。2.大:马蜂。马勺。3.姓。
革:[gé]1.去了毛并且加过工的兽皮:皮革。制革。2.(Gé)姓。3.改变:革新。变革。4.开除;撤除(职务):开革。革职。[jí](病)危急。
“裹尸马革”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它原本指的是战场上用马皮包裹战士的遗体,形容为国捐躯的悲壮场景。比如我们可以造个句子:“古代边疆战事频繁,许多将士抱着‘裹尸马革’的决心奔赴沙场。”这里的核心其实是强调一种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。
那为什么今天还要用这个听起来有点血腥的成语呢?其实它的现代意义已经超越了字面意思。比如描述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,可以说:“他们明知危险却义无反顾,颇有几分当代‘裹尸马革’的气概。”这里重点在于突显职业使命感和牺牲精神,而不是字面理解的悲情。
有人可能会问:和平年代还需要这种“拼命三郎”式的精神吗?我认为关键在于理解其内核。就像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坚守岗位,科研人员日夜攻关疫苗,这种“做好最坏打算也要完成任务”的态度,正是“裹尸马革”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。它不再局限于战场,而是升华为对职责的极致坚守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不同语境下能产生奇妙变化。比如创业者可以说:“我们团队早就做好了‘裹尸马革’的准备,新产品不成功就不下火线!”这时候成语就带上了幽默自嘲的意味,反而弱化了原本的沉重感,展现出破釜沉舟的斗志。
从个人观察来看,当代年轻人对这类成语的接受度其实很高。他们更愿意挖掘词语背后的精神力量,而不是纠结于字面场景。就像电竞选手为比赛彻夜训练,粉丝们也会用“这简直是电竞版的裹尸马革”来表达支持,这种语言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活力。
最后要提醒的是,使用这类成语要注意语境分寸。比如在正式悼念场合说“他做到了裹尸马革”,可能会引发误解;但在团队激励时说“我们要有裹尸马革的觉悟”,反而能激发斗志。语言就像活水,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其流向合适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