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āo
  • guāng
  • liǎ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āo guāng liǎn jì

成语解释:同“韬光晦迹”。

成语出处:明·袁宏道《德山尘谭》:“学道人须是韬光敛迹,勿露锋芒,故曰潜曰密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韜光斂跡

英文翻译:hide one 's capacities and hide one 's time

韬光敛迹的意思

韬:1.弓或剑的套子。2.隐藏:韬光养晦。3.用兵的计谋:韬略。

光:1.通常指照在物体上,使人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,如太阳光、灯光、月光,以及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等。也叫光波、光线。2.景物:风光。春光明媚。3.光彩;荣誉:为国增光。4.比喻好处:沾光。叨光。借光。5.敬辞,表示光荣,用于对方来临:光临。光顾。6.光大;使显耀:光前裕后。光宗耀祖。7.明亮:光明。光泽。8.光滑;光溜:磨光。这种纸很光。9.一点儿不剩;全没有了;完了:精光。用光。把敌人消灭光。10.姓。

敛:1.收起;收住:敛容。敛足。2.约束:敛迹。3.收集;征收:敛钱。横征暴敛。把工具敛起来。

迹:1.留下的印子;痕迹:足迹。血迹。笔迹。踪迹。2.前人遗留的事物(主要指建筑或器物):古迹。陈迹。事迹。史迹。3.形迹:迹近违抗(行动近乎违背、抗拒上级指示)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韬光敛迹”,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“隐藏实力”或“低调行事”。比如职场新人小张,明明能力出众,却在入职前三个月很少主动表现,而是默默观察同事的工作风格,私下学习行业知识。直到团队遇到技术难题,他才在合适的时机提出解决方案,最终方案被采纳。有人问:“小张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展示能力?”答案很简单:过早暴露锋芒可能引发他人的戒备,而先融入环境、建立信任,反而能让成果更容易被接受。

再比如历史上的刘备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他投靠曹操时选择在后院种菜,用“韬光养晦”的策略隐藏争夺天下的野心。这引出一个问题:“为什么聪明人有时要装傻?”因为当自身力量不足时,收敛锋芒可以减少被针对的风险,同时争取时间积累资源。就像一颗种子埋在土里时不会急着发芽,而是先吸收养分,等待破土的最佳时机。

生活中也有类似场景。朋友聚会时,小李听到有人夸耀自己的高薪职位,却只是笑着倾听,转而聊起对方感兴趣的话题。事后有人问他:“你明明收入更高,为什么不反驳?”小李的回答很有意思:“逞口舌之快可能让对方尴尬,而专注倾听反而能获得更多真实信息。”这印证了一个道理: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证明自己多优秀,而在于懂得何时保持沉默。

有人可能会质疑:“现代社会竞争激烈,低调会不会错失机会?”我的个人观点是:韬光敛迹不等于消极退缩,它更像一种“选择性示弱”的策略。比如创业者在产品未成熟时避免过早宣传,运动员在调整期减少公开赛事,都是在用暂时的低调换取更大的成长空间。关键是要区分“藏拙”和“逃避”——前者是主动掌控节奏,后者是被动放弃主动权。

最后分享一个观察:那些真正厉害的人,往往在关键时刻才显露真本事。就像老工匠打磨玉石,粗胚阶段绝不会过度雕琢;河流奔向大海时,遇到巨石也会绕道而行。这种“收放自如”的智慧,或许就是“韬光敛迹”留给现代人的启示:在合适的土壤里沉淀,比急着开花结果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