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fēi
  • zhī
  • zhī
  • nán
  • xíng
  • zhī
  • wéi
  • jiā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ēi zhī zhī nán,xíng zhī wéi jiān

成语解释:知道它并不难,去做它就难了

成语出处:唐·魏征《十渐不克终疏》:“非知之难,行之惟艰;非行之难,终之斯难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分句;用于劝诫人

繁体字形:非知之難,行之惟艱

英文翻译:It's hard to know, it's hard to do

非知之难,行之惟艰的意思
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”,智慧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难:[nán]1.不容易,做起来费事:难处。难度。难点。难关。难熬。难耐。难产。难堪。难题。难以。难于。困难。畏难。急人之难。2.不大可能办到,使人感到困难:难免。难为。难保。难怪。难倒(dǎo)。难道。难能可贵。3.不好:难听。难看。[nàn]1.灾祸,困苦:难民。灾难。遇难。逃难。殉难。患难。遭难。避难。排扰解难。2.仇怨:排难解纷。3.诘责,质问:发难。非难。责难。[nuó]古同“”。

行:[háng]1.行列:双行。杨柳成行。2.排行:您行几?。我行三。3.行业:内行。同行。在行。懂行。改行。各行各业。干一行,爱一行。行行出状元。4.某些营业机构:商行。银行。车行。5.用于成行的东西:一行字。几行树。两行眼泪。[hàng]见〖树行子〗。[héng]见〖道行〗。[xíng]1.走:步行。人行道。日行千里。2.古代指路程:千里之行始于足下。3.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:行装。行程。行踪。西欧之行。4.流动性的;临时性的:行商。行营。5.流通;推行:行销。发行。风行。6.做;办:举行。执行。试行。行医。行不通。简便易行。行之有效。7.表示进行某项活动(多用于双音动词前):另行通知。即行查复。8.(旧读xìng)行为:品行。言行。罪行。兽行。9.可以:行,咱们就照这样办吧。算了,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。10.姓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惟:1.同“”。2.思想;思考:思惟(现在通常写作思维)。3.文言助词。常用在年、月、日之前:惟八月既望。

艰:困难:艰苦。艰深。物力维艰。

成语评论

非知之难,行之惟艰”出自《尚书》,意思是说“明白道理不算难,真正行动起来才难”。这个成语为什么能流传千年?或许因为它戳中了每个人内心的矛盾:我们总在“知道”和“做到”之间反复挣扎。

比如小王天天刷健身视频,收藏夹里存了50个训练教程,却从未踏进过健身房。他问我:“为什么明明知道运动对身体好,就是动不起来?”答案就藏在成语里——知识本身无法替代行动。就像买了菜谱不等于会做饭,存了学习资料不等于考了满分。

再来看李姐的创业故事。她参加完所有商业培训课,却在注册公司时犹豫了三年。这时我们会发现,行动障碍往往来自恐惧:怕失败、怕被评价、怕结果不如预期。但换个角度想,那些最终成功的人,不都是先迈出第一步才开始积累经验的吗?

有人问:“既然行动这么难,难道只能躺平吗?” 当然不是。我观察到,能把“知道”转化为“做到”的人有个共同特点:他们不追求完美起步。比如想培养阅读习惯,不必苛求每天读50页,从睡前读5分钟开始反而更容易坚持。

个人看来,行动力其实是种“肌肉”。刚开始锻炼时会酸痛无力,但持续训练就会变得强健。与其纠结“什么时候才能准备好”,不如先完成一次微小但具体的行动。毕竟,再详尽的旅行攻略,也比不上亲自买张车票出发。

下次遇到“知易行难”的困境时,不妨试试“行动实验法”:用最小成本尝试做件事的5%,比如写报告先列三个小标题,学外语先背三个单词。当行动的门槛降低到触手可及,知行之间的鸿沟就会悄悄变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