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ēng
  • ér
  • zhī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ēng ér zhī zhī

成语解释: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。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。

成语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敏以求之者也。’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的本能

繁体字形:生而知之

英文翻译:be born with knowledge

生而知之的意思

生:1.生育;出生:胎生。卵生。生孩子。优生优育。生于北京。2.生长:生根。生芽。3.生存;活(跟“死”相对):舍生忘死。同生共死。4.生计:谋生。营生。5.生命:丧生。舍生取义。6.生平:一生一世。今生今世。7.具有生命力的;活的:生物。生龙活虎。8.产生;发生:生病。生效。惹是生非。9.使柴、煤等燃烧:生火。生炉子。10.姓。11.果实没有成熟(跟“熟”相对,下12.—13.同):生柿子。这西瓜是生的。14.(食物)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:夹生饭。生吃瓜果要洗净。15.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:生石膏。生铁。16.生疏:生人。生字。认生。刚到这里,工作很生。17.生硬;勉强:生凑(勉强凑成)。生搬硬套。18.很(用在少数表示感情、感觉的词的前面):生怕。生恐。生疼。19.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:医生。20.某些副词的后缀,如“好生、怎生”等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”,智慧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成语评论

生而知之”这个词,乍一听像是武侠小说里隐世高手的设定。比如有人会说:“这孩子五岁就能解微积分题,简直是生而知之的天才!”但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人吗?咱们不妨先拆解字面意思——所谓“生来就懂知识”,更像是一种夸张的比喻。

举个例子,朋友家的孩子在幼儿园就能记住整本《唐诗三百首》。旁人惊叹:“这孩子怕不是带着前世记忆来的!”但细问发现,家长每天都会播放诗词音频。你看,天赋固然存在,但后天的环境刺激才是关键钥匙。

有人可能会问:难道就没有完全不需要学习的天才吗?当代脑科学研究表明,人类大脑就像待格式化的硬盘,出生时只预装基础操作系统。就像刚买的智能手机,功能再强大,不下载APP也发挥不了作用。那些所谓“生而知之”的表现,往往源于超常的信息吸收能力。

在职场中,这种现象更值得玩味。新人小李刚入职就展现出惊人的业务敏感度,同事们私下议论:“他这本事肯定是天生的。”但若观察他的日常,会发现他每晚都在研究行业报告,周末参加专业讲座。这恰好印证了爱迪生那句名言:“天才是1%的灵感加99%的汗水。”

我始终相信,人类认知就像种子生长。土壤质量(成长环境)、阳光雨露(学习资源)、园丁照料(教育引导)共同决定最终成果。与其羡慕他人“生而知之”,不如专注于培育自己的认知花园。毕竟,持续的学习就像给植物施肥,终有一天会开出意想不到的花朵。

当我们谈论这个成语时,本质上在探讨先天禀赋与后天努力的辩证关系。古人创造这个词,或许更多是表达对智慧的敬畏。但放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,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,远比纠结“是否生来聪明”更有现实意义。就像登山者不必在意起点海拔,重要的是脚下的每一步是否坚实。

生而知之的造句

  1. 造句 生而知之者上也;学而知之者次也;困而学之又其次也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
  2. 造句 人非“生而知之”,那么,一定是“学而知之”、“思而知之”、“行而知之”。
  3. 造句 人生伟业的建立,不在能知,乃在能行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人而无仪,不死何为。
  4. 造句 生而知之者上也;学而知之者次也,困而学之,又次也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
  5. 造句 的。天地间生而知之的人没有。不学而能的人也没有。天才多半由于努力养成。天才多半由于细心养成。
  6. 造句 孔子曰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”。
  7. 造句 人非生而知之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韩愈 
  8. 造句 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。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!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唯上知与下愚,不移。
  9. 造句 或生而知之,或学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,及其知之一也。或安而行之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强而行之,及其成功一也。王肃 
  10. 造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人生伟业的建立,不在能知,乃在能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