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ò lù zhī nán
成语解释:末路:最后的一段路程。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。比喻越到最后,工作越艰巨。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。
成语出处: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秦策五》:“‘行百里者半于九十’,此言末路之难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
繁体字形:末路之難
英文翻译:the arduousness of the last section of journey
末:1.东西的梢;尽头:末梢。秋毫之末。2.不是根本的、主要的事物(跟“本”相对):本末倒置。舍本逐末。3.最后;终了;末尾:春末。明末。末班车。上世纪末。4.末子:锯末。茶叶末儿。把药研成末儿。5.姓。6.戏曲角色行当,扮演中年男子,京剧归入老生一类。
路:1.道路:陆路。水路。大路。同路。2.路程:八千里路。路遥知马力。3.(路儿)途径;门路:生路。活路儿。4.条理:理路。思路。笔路。5.地区;方面:南路货。外路人。各路英雄。6.路线:三路进军。七路公共汽车。7.种类;等次:这一路人。哪一路病?。头路货。纸有好几路。二三路角色。8.用于队伍的行列,相当于“排”、“行”:四路纵队。9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难:[nán]1.不容易,做起来费事:难处。难度。难点。难关。难熬。难耐。难产。难堪。难题。难以。难于。困难。畏难。急人之难。2.不大可能办到,使人感到困难:难免。难为。难保。难怪。难倒(dǎo)。难道。难能可贵。3.不好:难听。难看。[nàn]1.灾祸,困苦:难民。灾难。遇难。逃难。殉难。患难。遭难。避难。排扰解难。2.仇怨:排难解纷。3.诘责,质问:发难。非难。责难。[nuó]古同“傩”。
“末路之难”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事情到了最后阶段反而更加艰难。比如一位创业者前期融资顺利,产品研发却卡在最后测试环节,这时候同事安慰他:“都说末路之难,咱们再咬咬牙就通关了。”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真实?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事情越到结尾越难呢?其实就像跑马拉松最后三公里,体力透支加上心理压力,一个小问题都会让人崩溃。比如学生写毕业论文,明明只剩结论部分,却因为焦虑反复推翻重写,这就是典型的末路之难。
再比如搬家整理物品,打包九成物品后,剩下零零散散的小物件反而最耗时。这时候不妨提醒自己:“末路之难虽然磨人,但收拾完就能喝冰镇汽水啦!”用具体的小奖励对冲当下的烦躁,效果往往不错。
个人觉得,面对末路之难最关键的是调整预期。与其幻想“最后一哆嗦很简单”,不如提前预留20%的缓冲时间。就像程序员开发APP,最后10%的调试时间往往占项目总时长三成以上,这种认知反而能减少焦虑。
又或者想想登山者的智慧:快到山顶时风最大。这时候系紧鞋带、检查装备比盲目冲刺更重要。工作中遇到项目收尾难题,与其抱怨“怎么还没完”,不如把收尾清单拆成更细的步骤,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,视觉化的进度能带来实在的掌控感。
生活中处处可见末路之难的影子。装修房子时选主材很快,但挑踢脚线颜色能纠结三天;减肥最后五斤比前二十斤更难减。这些现象告诉我们:接近终点时更要保持清醒,既不必神话困难,也不能低估细节的力量。
有个有趣的观察:很多成功渡过末路之难的人,事后回忆都会提到“允许自己不完美”。就像画家完成作品前,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下画笔。这种战略性的妥协,或许才是突破最后难关的隐藏秘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