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ā jiā ā wēng
成语解释:阿:助词,用在称呼的前头;家:通“姑”,丈夫的母亲;翁:丈夫的父亲。公公婆婆
成语出处:唐 赵璘《因话录》第一卷:“谚云:不痴不聋,不作阿家阿翁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公公婆婆
繁体字形:阿家阿翁
英文翻译:head of a house
阿:[ā]1.用在排行、小名或姓的前面,有亲昵的意味:阿大。阿宝。阿唐。2.用在某些亲属名称的前面:阿婆。阿爹。阿哥。[ē]1.迎合;偏袒:阿附。阿谀。刚直不阿。阿其所好。2.大的丘陵:崇阿。3.弯曲的地方:山阿。4.指山东东阿:阿胶。5.姓。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阿:[ā]1.用在排行、小名或姓的前面,有亲昵的意味:阿大。阿宝。阿唐。2.用在某些亲属名称的前面:阿婆。阿爹。阿哥。[ē]1.迎合;偏袒:阿附。阿谀。刚直不阿。阿其所好。2.大的丘陵:崇阿。3.弯曲的地方:山阿。4.指山东东阿:阿胶。5.姓。
翁:1.年老的男子;老头儿:渔翁。2.父亲。3.丈夫的父亲:翁姑(公公和婆婆)。4.妻子的父亲:翁婿(岳父和女婿)。5.姓。
哎呦喂,今天咱们来唠唠“阿家阿翁”这个成语!你可能会挠挠头:“这词儿啥意思啊?”说白了,它指的是家庭中公婆和儿媳的关系,用来形容一家人和和气气过日子。比如老张家儿媳妇天天给婆婆捶背揉肩,街坊邻居都夸他们真是阿家阿翁的典范。
那有人要问了:“这成语现在还用得上吗?”嘿您别说,现在年轻人虽然不爱说老话,但逢年过节全家包饺子时,奶奶擀皮儿、妈妈调馅儿、小两口负责捏花边,这不就是活生生的阿家阿翁场景嘛!这种其乐融融的画面,搁哪儿都让人看着暖心窝子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为啥古人专门造个词说婆媳关系?要我说啊,这背后藏着咱中国人的大智慧。就像隔壁王婶总念叨的“家和万事兴”,婆媳处得好,整个家族才能拧成一股绳。您瞧瞧现在有些家庭闹矛盾,多半是从鸡毛蒜皮的小事积攒起来的。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小李媳妇网购了智能按摩椅,原本担心婆婆嫌贵,结果老太太试用后乐得合不拢嘴,逢人就显摆“我儿媳比亲闺女还贴心”。您看,这就是阿家阿翁的现代版演绎——用科技产品也能维系传统亲情,关键得摸准对方心思。
这里头还有个门道:阿家阿翁可不光是婆媳两个人的事。就像我家二大爷常说的“一个巴掌拍不响”,当公公的得会打圆场,做丈夫的要会两头哄。去年表姐生孩子坐月子,姐夫每天下班先给丈母娘泡脚,再给亲妈捶腰,硬是把两家老人处成了老闺蜜。
说到这儿,可能有年轻朋友嘀咕:“现在都2023年了,还讲究这些老规矩?”要我说啊,时代在变,但人情味儿不能丢。就像手机支付替代了现金,可逢年过节发红包的仪式感还在。阿家阿翁的精髓其实是相互体谅,甭管是住四合院还是商品房,这道理走到哪儿都管用。
最后给大伙儿支个招:下次家庭聚会要是冷场,不妨把话题引到孙辈的趣事上。您瞧我三舅姥爷,每次儿媳妇回娘家,他就抱着孙子在家族群里发萌娃视频,两亲家隔着屏幕都能唠上俩钟头。这招啊,可比说漂亮话实在多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