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chī
  • lóng
  • zuò
  • ā
  • jiā
  • wē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ù chī bù lóng,bù zuò ā jiā wēng

成语解释:指作为一家之主,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

成语出处: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92回:“又道‘不痴不聋,不作阿家翁’。这个笑话,细细想去,却很有意味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劝诫人

繁体字形:不癡不聾,不作阿家翁

英文翻译:Not deaf, not a family man

不痴不聋,不作阿家翁的意思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痴:1.傻;愚笨:痴呆。痴人说梦。人家笑我太痴。2.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:痴情。3.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拔的人:书痴(书呆子)。4.由于某种事物影响变傻了的;精神失常:痴子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聋:耳朵听不见声音,通常把听觉迟钝也叫聋:聋哑。耳聋眼花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
阿:[ā]1.用在排行、小名或姓的前面,有亲昵的意味:阿大。阿宝。阿唐。2.用在某些亲属名称的前面:阿婆。阿爹。阿哥。[ē]1.迎合;偏袒:阿附。阿谀。刚直不阿。阿其所好。2.大的丘陵:崇阿。3.弯曲的地方:山阿。4.指山东东阿:阿胶。5.姓。
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
翁:1.年老的男子;老头儿:渔翁。2.父亲。3.丈夫的父亲:翁姑(公公和婆婆)。4.妻子的父亲:翁婿(岳父和女婿)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哎呦喂,说到“不痴不聋,不作阿家翁”这个成语,不少朋友可能第一反应是“这啥意思啊?跟装傻充愣有关系吧?”哈哈,您还别说,真让您给猜对了一半!这个成语原本出自《资治通鉴》,说的就是当长辈或者一家之主啊,有时候得学会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,不能啥事儿都较真儿。说白了,这就是一种“大智若愚”的生活智慧嘛!
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老王家儿子把家里祖传的花瓶打碎了,老王心里跟明镜似的,但一看孩子吓得脸都白了,干脆一拍大腿说:“哎呦这花瓶本来就有裂纹,碎碎平安嘛!”您瞧,这就是典型的“装糊涂”——既避免了家庭矛盾,又给孩子留了台阶。这时候要是揪着不放,反而可能闹得鸡飞狗跳,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
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:“这不成纵容了吗?啥事儿都装看不见?”嗐,这里头可有个分寸问题!比如孩子考试作弊您还装聋作哑,那叫溺爱;但要是年轻人偶尔说错句话,您当场戳破让人下不来台,那情商可就掉线了。关键得看事情的性质和后果,对吧?就像咱常说的“大事不含糊,小事别计较”,这才是真·处世哲学!

要我说啊,现在社会节奏这么快,谁还没个压力山大的时候?有时候身边人犯点小错,咱要是能学学“阿家翁”的智慧,反而能让人际关系更润滑。就拿办公室来说吧,同事把咖啡洒你文件上了,与其当场炸毛,不如开个玩笑:“这咖啡渍还挺有艺术感,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!”这么一来,既化解了尴尬,又显得自己大气,简直赢麻了!

不过话说回来,这招也不能滥用啊!要是遇到原则性问题还装傻,那可就成了和稀泥。就像隔壁张大姐说的:“该聋的时候得聋,该明的时候得明,这才是真明白人。”您品,您细品,这话是不是比直接讲道理更让人听得进去?所以说啊,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智慧,放到今天照样闪着光呢!

下次遇到让人纠结的事儿,不妨试试这个“装傻”的开关。记住啊,真正的聪明人从来不是事事精明,而是懂得在恰当的时候——用东北话怎么说来着?“该支棱就支棱,该眯着就眯着!”生活嘛,过得去就行,您说对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