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īn
  • rén
  • zhī
  • zhē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īn rén zhī zhēn

成语解释: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。

成语出处:《孔子家语 观周》:“孔子观周,遂入太祖后稷之庙,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,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古之慎言人也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

繁体字形:金人之箴

英文翻译:Golden rule

金人之箴的意思

金:1.俗称金子。金属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79。赤黄色,有光泽,质软,延展性最强,化学性质稳定,易传热和导电。常用作合金、硬币、装饰品等。通称黄金。2.金属:五金。3.钱:现金。助学金。4.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:鸣金收兵。金鼓齐鸣。5.比喻尊贵、珍贵:金口玉言。6.像金子一样的颜色:金发(fà)。金灿灿。7.朝代名(1115—1234)。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。建都会宁(今黑龙江阿城南),后迁都中都(今北京)、开封。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箴:1.劝告;规诫:箴言。2.旧时一种文体。是规诫性的韵文。3.同“”。

成语评论

金人之箴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的核心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比如同事聚餐时,有人突然开始抱怨领导决策,你心里虽然不认同,但只是低头吃饭没接话——这就是“金人之箴”的典型表现。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反而是智慧?因为随意的负面评价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矛盾,就像《孔子家语》里那个被三次封住嘴巴的金人雕像提醒的:多言多失,不如慎言。

现代职场中,这个概念有了新延伸。当项目组开会讨论新方案时,实习生小王发现主管的策划有明显漏洞,但选择先做好数据分析再委婉提出。这算不算违背了“金人之箴”?其实不然。成语强调的是避免轻率发言,而非要求绝对的沉默。小王的行为恰好说明:关键不在于说不说话,而在于说话前是否经过深思熟虑。

社交媒体时代,这个古训更显珍贵。有人在朋友圈看到争议话题,明明有不同观点,却选择只给理性的科普文章点赞。这种“选择性发声”算不算现代版的金人之箴?我认为这正是传统智慧的进化形态。就像陶艺师傅捏制泥胚时需要控制力道,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也要掌握表达的力度,既避免被情绪裹挟,又不至于成为冷漠的旁观者。

有人可能会问:处处谨言慎行会不会显得城府太深?其实观察那些真正善于沟通的人,他们往往在关键时刻发言精准有力。就像中医讲究“对症下药”,真正的说话之道在于质量而非数量。上周邻居装修纠纷中,调解员没有急于评判对错,而是先听完各方诉求,最后用三个问题就化解了矛盾——这种倾听本身就是金人之箴的生动演绎。

语言就像双刃剑,既能搭建桥梁也会制造隔阂。下次遇到想说“大实话”的冲动时刻,不妨想象自己就是那个三缄其口的金人。当然,这绝不是要大家变成哑巴,而是像冲浪者观察浪涌般,先读懂环境再选择踏浪的时机。毕竟,真正的沟通智慧,往往藏在说与不说的微妙平衡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