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iǎo ruò hé hàn
成语解释:形容奇异怪诞之极。
成语出处:明·可观道人《序》:“墨憨氏补辑《新平妖传》,奇奇怪怪,邈若河汉,海内惊为异书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怪异
繁体字形:邈若河汉
英文翻译:Miao ruohehan
邈:遥远:邈不可见。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河:1.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:江河。河流。内河。运河。护城河。一条河。2.指银河系:河外星系。3.(Hé)特指黄河:河西。河套。4.姓。
汉:1.汉水:江淮河汉。2.汉族:汉语。3.天河;银河:银汉。4.成年男人:老汉。好汉。5.朝代名。1.(前202—220)。刘邦灭秦后建立。建都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,国号新(8—23)。自刘邦称汉王起,包括“新”,史称前汉或西汉。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,建都洛阳,史称后汉或东汉。为曹魏所灭。西汉、东汉合称两汉。2.三国之一(221—263)。刘备建立。在今川、云、贵、渝及陕西南部。建都成都,国号汉,史称蜀汉或蜀。为曹魏所灭。3.五代之一(947—950)。沙陀族刘知远建立。建都汴(今河南开封),史称后汉。为后周所灭。4.十国之一(917—971)。刘䶮(yǎn)建立。建都广州,国号大越,次年改“汉”,史称南汉。为北宋所灭。5.十国之一(951—979)。刘旻(mín)建立。建都太原,国号汉,史称北汉。为北宋所灭。
“邈若河汉”这个词,乍一听像是形容某种遥远的风景,但其实它更多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难以跨越的隔阂,或者事物之间的巨大差距。比如,朋友突然因为工作调动去了国外,你们的生活节奏逐渐错开,原本每天分享的琐事变成偶尔的问候,这时候或许会感慨:“曾经无话不谈的我们,如今竟邈若河汉。”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用‘河汉’(银河)来比喻遥远?”其实古人观察星空时,银河横贯天际却触不可及,这种视觉上的距离感,恰好贴合了心理上的疏离。就像现代人即使通过手机能随时联系,但若价值观或生活目标出现分歧,依然会觉得对方“像隔着银河一样远”。
举个更具体的例子:一位创业者向投资人描述自己的理想,对方却只关注短期回报。创业者眼中闪烁的星辰大海,在投资人看来却如同模糊的河汉光带——这种认知的错位,正是“邈若河汉”的现实写照。它提醒我们,沟通不仅要传递信息,更要搭建理解的桥梁。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在当今社会格外有意义。科技让我们能瞬间连接地球另一端的人,但真正的心灵共鸣反而变得更珍贵。就像用高清望远镜看清了银河的细节,却依然无法触碰它的温度——这种矛盾,恰恰是“邈若河汉”的当代诠释。
再比如读一本深奥的哲学书,每个字都认识,但思想内核始终像雾中看花。这时候与其强行“破解”,不如承认某些智慧本就邈若河汉,给自己留出成长的空间。毕竟,有些距离的存在不是为了制造障碍,而是为了让人保持敬畏与探索的动力。
最后回到成语本身,它像一面镜子:当我们觉得某人某事“遥远”时,或许该问问自己,是客观条件的限制,还是主观认知的固化?换个视角看,银河虽然遥远,却始终用星光温柔地连接着每一个仰望它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