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í lí huǎng hū
成语解释:模糊闪烁;分辨不清;似有若无。
成语出处: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:“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,一半却迷离惝恍,摇曳着桐叶的黑影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状语、定语;形容事物
繁体字形:迷離怳惚
英文翻译:brown study
迷:1.辨认不清:迷路。迷失方向。2.失去知觉:昏迷。3.对某一事项过于喜爱,情不自主:入迷。迷恋。4.使沉醉;使昏乱:月色迷人。财迷心窍。5.沉醉于某种事物的人:球迷。棋迷。
离:1.相距,隔开:距离。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。2.离开,分开:分离。离别。离家。离散(sàn)。离职。离异。离间(jiàn)。支离破碎。3.缺少: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。4.八卦之一,符号是“☲”,代表火。5.古同“罹”,遭受。6.古同“缡”,妇女的佩巾。7.〔离离〕形容草木茂盛,如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。8.姓。
恍:1.恍然:恍悟。2.仿佛(与“如、若”等连用):恍如梦境。恍如隔世。恍若置身其间。
惚:见〖恍惚〗。
“迷离恍惚”这个成语,到底怎么用才合适?举个例子,假设有人在清晨的薄雾里散步,远处的楼房轮廓模糊,路灯的光晕像是被水晕开的颜料,这时候他可能会感叹:“眼前的景色迷离恍惚,仿佛走进了一幅水墨画。”这个场景里,“迷离恍惚”既形容了视觉上的朦胧感,也暗含了观察者内心的不确定状态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这个成语?直接说“看不清楚”不行吗?其实关键在于氛围的传递。“迷离恍惚”不只是“模糊”,更带着一种似真似幻的微妙体验。比如有人熬夜赶工后,第二天开会时眼神涣散,同事调侃他:“你这状态迷离恍惚的,昨晚又修仙了吧?”这里不仅描述了疲惫,还带点调侃的幽默感,换成其他表达可能就没那味儿了。
再往深处想,这个成语还能用在抽象场景里。比如创业者聊起行业趋势时说:“现在市场变化太快,很多信息让人迷离恍惚,分不清哪些是风口,哪些是泡沫。”这时候的“迷离恍惚”就成了对复杂现状的生动概括,比单纯说“混乱”更有画面感。
个人觉得,现代人其实经常处于“迷离恍惚”的状态。手机屏幕里的碎片信息、社交媒体的真假消息、工作生活的多重身份切换,这些都在无形中制造着认知的模糊地带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不确定感也许正是沉淀思考的契机——就像雾总会散去,迷离恍惚之后,说不定会有更清晰的风景浮现。
最后留个问题:如果用“迷离恍惚”形容一段感情,会是什么样?或许像雨天隔着起雾的窗户看人影,轮廓依稀可见,细节却难以捉摸。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,恰恰是这个成语最微妙的表达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