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í huò shì tīng
成语解释:使人耳目迷乱。比喻以错误的言论欺骗社会,毒害群众。
成语出处:萧作霖《复兴社述略》:“这是因为当时我们毕竟还不敢公然承认我们主张实行法西斯主义,还是觉得抱着三民主义这块招牌较能迷惑视听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言行等
繁体字形:迷惑視聽
英文翻译:confuse the public
迷:1.辨认不清:迷路。迷失方向。2.失去知觉:昏迷。3.对某一事项过于喜爱,情不自主:入迷。迷恋。4.使沉醉;使昏乱:月色迷人。财迷心窍。5.沉醉于某种事物的人:球迷。棋迷。
惑:1.疑惑;迷惑:惶惑。大惑不解。智者不惑。2.使迷惑:惑乱。惑人耳目。谣言惑众。
视:1.看:视力。视线。近视。熟视无睹。2.看待:轻视。重视。藐视。一视同仁。3.考察:视察。巡视。监视。4.姓。
听:1.用耳朵接受声音:听广播。2.服从;接受;照办:一切行动听指挥。不听劝告。3.任凭:听其自然。4.判断;治理:垂帘听政。5.英语音译词。金属制的密封罐、筒等。也用作量词:听装香烟。一听啤酒。
“迷惑视听”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用虚假的信息或夸张的手段扰乱别人的判断。比如有人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,故意编造一堆复杂的借口,甚至搬出看似权威的数据,但仔细一查全是漏洞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迷惑视听”。
为什么生活中总有人用这招?举个例子,某公司产品出了问题,负责人不直接回应质量问题,反而大谈团队加班有多辛苦,甚至暗示竞争对手抹黑。这种情况下,真相就被烟雾弹掩盖了。这时候作为普通人,该怎么应对?我的经验是:先抓住核心事实,比如产品检测报告,而不是被情绪化的故事带偏。
再比如网络谣言传播时,标题往往写得惊悚:“震惊!某食物吃一口致癌!”点进去才发现所谓的“研究”只是动物实验,剂量换算到人类得每天吃十斤。这时候如果轻信转发,反而成了传播迷惑信息的一环。我常提醒自己:遇到夸张的信息,先查来源,再看逻辑链是否完整。
有人问:“为什么迷惑视听的手段总能奏效?”心理学研究显示,人在信息过载时容易依赖直觉判断。就像魔术师用快速动作转移观众注意力,现实中的“迷惑术”也常利用情绪煽动或信息碎片来干扰理性思考。我的观察是:保持冷静、多问几个“证据在哪”,就能有效拆穿大多数套路。
最后分享个小技巧:当遇到观点对立的情况,试着用“假设反方有理”的思维方式。比如有人声称某个方案绝对安全,我们可以先假设它存在风险,再反过来寻找支撑这个假设的证据。这种方法不仅能破除迷惑,还能培养更立体的思考能力。
信息爆炸的时代,清醒的头脑比任何时候都珍贵。与其被动接受信息,不如主动搭建自己的“过滤器”——用事实作筛网,拿逻辑当标尺,迷雾自然散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