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í mí huò huò
成语解释:心神迷乱,辨不清是非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六回:“彼时宝玉迷迷惑惑,若有所失。众人忙端上桂圆汤来,呷了两口,遂起身整衣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不清醒
繁体字形:迷迷惑惑
英文翻译:Bewilderment
迷:1.辨认不清:迷路。迷失方向。2.失去知觉:昏迷。3.对某一事项过于喜爱,情不自主:入迷。迷恋。4.使沉醉;使昏乱:月色迷人。财迷心窍。5.沉醉于某种事物的人:球迷。棋迷。
迷:1.辨认不清:迷路。迷失方向。2.失去知觉:昏迷。3.对某一事项过于喜爱,情不自主:入迷。迷恋。4.使沉醉;使昏乱:月色迷人。财迷心窍。5.沉醉于某种事物的人:球迷。棋迷。
惑:1.疑惑;迷惑:惶惑。大惑不解。智者不惑。2.使迷惑:惑乱。惑人耳目。谣言惑众。
惑:1.疑惑;迷惑:惶惑。大惑不解。智者不惑。2.使迷惑:惑乱。惑人耳目。谣言惑众。
什么是“迷迷惑惑”的成语?简单来说,就是那些字面意思和实际含义容易让人犯迷糊的词组。比如“似是而非”——听起来像在夸人,实际却在暗戳戳否定。举个例子:同事说“你这次方案创新性很强,但执行细节有点理想化”,前半句让你飘,后半句才暴露真实态度。
有人问:“这类成语为什么总让人摸不着头脑?”其实关键在语境。比如“雾里看花”原本形容视线模糊,但在诗句“雾里看花终隔一层”中,突然变成形容隔阂感。就像戴着起雾的眼镜找钥匙,明明东西就在眼前,偏就看不真切。
最近在地铁听到段对话特别有意思。大妈抱怨:“现在年轻人说话像打哑谜,昨天儿子说周末要'从长计议',结果今天就和同学爬山去了!”你看,“从长计议”本意是慎重考虑,现在常被用来委婉拒绝。这种语义漂移就像手机系统自动更新——用着用着发现功能变样了。
个人觉得这类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“留白艺术”。就像水墨画的飞白技法,“模棱两可”的表达反而给沟通留出弹性空间。比如朋友问“我新剪的发型如何?”回句“别具一格”既保全面子,又暗示不符合主流审美。这种语言智慧,可比直来直去需要功力多了。
要避免被这类成语绕进去,有个小诀窍:多观察使用场景。就像学方言要沉浸语境,看到“朝三暮四”别急着查字典,想想说话人是在吐槽同事善变,还是在讨论古代养猴人的典故。语言就像变色龙,会随着环境改变颜色。
下次听到让人犯晕的成语,不妨把它当作语言迷宫来探索。就像玩解谜游戏,当你能准确破译“此乃后话”其实是“现在懒得解释”的委婉版,会发现中文的含蓄美原来藏在每个让人挠头的瞬间。生活不也正是这样?越琢磨不透的,往往越值得玩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