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wǎng
  • shì
  • tī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ī wǎng shì tīng

成语解释:罔:蒙骗。欺骗人们的耳目

成语出处:《南史·朱异传》:“贪财冒贿,欺罔视听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欺骗

繁体字形:欺罔視聽

英文翻译:Deceiving the audience

欺罔视听的意思

欺:1.欺骗:自欺欺人。童叟无欺。2.欺负:仗势欺人。欺人太甚。

罔:1.蒙蔽:欺罔。2.无;没有:置若罔闻。3.古同“网(網)”。4.古又同“”。

视:1.看:视力。视线。近视。熟视无睹。2.看待:轻视。重视。藐视。一视同仁。3.考察:视察。巡视。监视。4.姓。

听:1.用耳朵接受声音:听广播。2.服从;接受;照办:一切行动听指挥。不听劝告。3.任凭:听其自然。4.判断;治理:垂帘听政。5.英语音译词。金属制的密封罐、筒等。也用作量词:听装香烟。一听啤酒。

成语评论

什么是“欺罔视听”?简单来说,就是用虚假信息或误导性手段掩盖真相,让人看不清事实。比如某商家宣称自己的保健品能“三天治愈慢性病”,实际却毫无科学依据,这就是典型的欺罔视听——用夸张承诺转移消费者对产品真实效果的关注。

为什么人们容易被欺罔视听?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。比如网络谣言中,有人断章取义地剪辑视频,观众若不了解事件全貌,可能轻信片面内容。我曾遇到一位朋友因为看到“某食品致癌”的标题就立刻恐慌,后来发现原文数据已被刻意扭曲。这提醒我们,面对信息时要多问一句:“证据是否完整?来源是否可靠?”

如何识别欺罔视听的行为?观察语言中的“绝对化表述”是个好方法。比如广告里频繁使用“100%有效”“全网最低价”等词汇,往往暗藏陷阱。去年某网红带货翻车事件中,主播声称产品“绝对不含添加剂”,但检测报告却显示相反结果。这类案例告诉我们,过于完美的承诺反而值得警惕。

个人认为,对抗欺罔视听不仅需要批判性思维,更需要主动求证的习惯。就像邻居张阿姨总转发养生文章,后来我教她用权威平台验证信息,现在她成了小区里的“辟谣小能手”。信息时代,每个人既是接收者也是传播者,保持理性才能避免成为欺罔视听的推手。

未来社会的信息量只会越来越大,但技术也在提供反制手段。比如部分平台已上线“事实查证”标签,算法能标记存疑内容。与其被动等待,不如从现在开始培养信息筛选能力——毕竟,看清真相的主动权,始终掌握在愿意追问的人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