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 fēi mù shí
成语解释:谓自身并不是毫无感情的人。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身非木石,独与法吏为伍,深幽囹圄之中,谁可告愬者?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分句;常与“孰能无情”连用
繁体字形:身非木石
英文翻译:man is a sentimental creature
身:1.身体:身上。转过身去。身高五尺。翻了一个身。2.指生命:奋不顾身。3.自己;本身:以身作则。身先士卒。身临其境。身为领导,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。4.人的品格和修养:修身。立身处世。5.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:车身。河身。船身。机身。6.用于衣服:换了身衣裳。做两身儿制服。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木:1.树木:伐木。果木。独木不成林。2.木头:枣木。榆木。檀香木。3.棺材:棺木。行将就木。4.质朴:木讷。5.反应迟钝:木然。木头木脑。他反应有点木。6.麻木:两脚冻木了。舌头木了,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。7.姓。
石:[shí]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石。石灰石。石碑。石板。石器。见〖岩石〗。2.指石刻:金石。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石。4.姓。[dàn]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“身非木石”这个成语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,但拆开来看其实很有意思。字面意思是“人的身体不是木头石头”,实际用来表达人并非无知无觉的物体,而是有血有肉、会受外界影响的个体。比如看到同事连续加班三个月后突然崩溃大哭,这时候就能说:“别逼自己太紧,毕竟身非木石啊。”
为什么古人要创造这个成语?其实这和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观察有关。就像现代人常说的“我又不是机器人”,两千年前的《淮南子》就记载了“身非木石,岂能长年”的说法。有个特别贴切的例子:电视剧里常有这样的场景——主人公遭遇重大打击却强装镇定,朋友递过热茶说:“难受就哭出来,身非木石,硬撑反而伤身。”
我发现这个成语在现代职场特别适用。上周看到新来的实习生发着高烧还在改PPT,组长发现后立即让他回家休息,并提醒大家:“工作任务要完成,但身非木石,健康管理不能忘。”这种既务实又有人情味的态度,反而让团队效率更高。
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负面情境吗?完全不是。有个温暖的例子:社区志愿者连续三个月帮独居老人送菜,老人捧着热腾腾的饺子说:“你们也不是铁打的,快来一起吃。”这种双向关怀正体现了“身非木石”的积极面——正因为能感知他人辛苦,才会产生温暖的互动。
有个有趣现象:当00后年轻人用“我CPU都快烧了”吐槽工作压力时,本质上和“身非木石”异曲同工。这说明无论时代怎么变,人类对自我感知的表达需求始终存在。就像我常提醒健身的朋友:“锻炼要循序渐进,肌肉不是钢铁,身非木石的道理在健身房同样适用。”
在家庭教育中这个智慧同样闪光。见过最成功的案例是位钢琴老师,当学生因比赛失利自暴自弃时,她没有讲大道理,而是说:“琴键不会疼但手指会,身非木石的人更懂得,休息好了才能弹出有生命的音乐。”这种引导方式,比单纯强调“坚持”有效得多。
科技越发达,这个成语的价值反而越凸显。就像自动驾驶系统需要设置“驾驶员状态监测”,本质上就是承认“身非木石”的客观规律。下次遇到需要长时间专注的工作,不妨设置番茄钟提醒自己:“该站起来活动了,毕竟咱们都不是设定好程序就能永远运转的机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