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í
  • wé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ù shí wéi tú

成语解释:徒:同类。与树木石头为伴。指寄情山水,不问世事

成语出处:《新唐书·柳宗元传》:“用是更乐暗默,与木石为徒,不复致意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隐士

繁体字形:木石為徒

英文翻译:Wood and stone are disciples

木石为徒的意思

木:1.树木:伐木。果木。独木不成林。2.木头:枣木。榆木。檀香木。3.棺材:棺木。行将就木。4.质朴:木讷。5.反应迟钝:木然。木头木脑。他反应有点木。6.麻木:两脚冻木了。舌头木了,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。7.姓。

石:[shí]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石。石灰石。石碑。石板。石器。见〖岩石〗。2.指石刻:金石。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石。4.姓。[dàn]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
徒:1.步行:徒步。徒涉。2.空:徒手。3.白白地:徒然。徒劳无益。4.只;仅仅:家徒四壁。5.从事学习的人:徒弟。徒工。学徒。师徒。6.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:信徒。教徒。党徒。7.人(多指坏人):匪徒。暴徒。赌徒。叛徒。8.剥夺犯人自由的刑法:徒刑。

成语评论

木石为徒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像是古代隐士的专属标签,但放到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。举个例子:一位程序员每天对着电脑写代码超过十小时,同事开玩笑说他“都快跟键盘成兄弟了”,他自嘲道:“我这叫木石为徒,人机对话比应酬省心多了。”这样的场景是不是既熟悉又有趣?

人们常问:“独来独往真的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吗?”其实这个成语背后藏着更深的隐喻。就像山间老农独自耕作时,和沉默的土地、四季流转的作物达成默契,看似孤独却自成天地。这种状态在现代社会更像是一种主动选择——有人用专注抵抗浮躁,用独处换取思考空间。

另一个例子来自学生群体:当全班都在热烈讨论网红打卡点时,有个女生总爱带着素描本去植物园写生。她说:“看梧桐树抽新芽比刷短视频有意思,木石为徒教会我观察季节的纹路。”这或许解释了成语的新内涵——在信息爆炸时代,与自然或技艺为伴反而成为难得的清醒时刻。

值得思考的是:这种处世态度是否存在局限?曾有位坚持手工制陶的匠人告诉我:“泥巴不会说话,但烧窑时的爆裂声就是它的语言。”这种物我交融的境界,恰恰说明“木石为徒”不是封闭自我,而是建立更深层的对话关系。就像程序员在代码世界构建逻辑王国,画者在静物写生中捕捉光影密码,都暗含着独特的交流智慧。

观察地铁通勤族会发现有趣现象:捧着纸质书的人往往比刷手机者更显从容。这或许印证了某种生活哲学——选择与简单事物为伍,反而能在复杂世界里保持定力。就像古人说的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,现代版或许是“宁可少些社交,不可丢失独立思考的能力”。

当代年轻人中流行的“社恐”现象,换个角度看未尝不是“木石为徒”的变体。有位自由插画师这样描述工作状态:“颜料在调色盘里交融的声音,比会议室里的寒暄更让我安心。”这种选择性的疏离,本质上是对生活节奏的主动把控,提醒我们在连接万物的时代,依然需要保留独处的留白。

树木年轮记载着光阴故事,岩石纹路镌刻着地质变迁。与这些沉默见证者对话的人,往往能获得超越言语的启示。下次看见有人在公园长椅安静读书,或在工作室专注手作时,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:这不是逃避社交,而是在喧嚣中开辟属于自己的清明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