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ù guó sàng shī
成语解释:蹙:迫促;师:军队。形容国家受难,军队失利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陆晔、何充等传论》:“未有嘉谋善政,出总戎律,惟闻蹙国丧师,是知风流异贞固之才,谈论非奇正之要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战争等
繁体字形:蹙國喪師
英文翻译:Cu national mourning teacher
蹙:1.急迫;紧迫:穷蹙。2.皱;收缩:蹙着眉头。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丧:[sàng]1.丢掉;失去:丧尽天良。丧权辱国。2.情绪低落;失意:懊丧。颓丧。[sāng]跟死了人有关的(事情):丧事。治丧。
师:1.传授知识、技术的人:教师。2.掌握某种专门知识、技术的人:工程师。理发师。3.效法:师法。4.榜样: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5.军队:出师。劳师动众。6.军队编制单位。在军之下,团之上。7.由师徒关系或师生关系产生的:师母。师兄。8.对和尚、尼姑的尊称:禅师。师太。
什么是“蹙国丧师”?“蹙国丧师”指国家领土被侵夺、军队遭受惨败,常用来形容决策失误导致重大损失。比如战国时期赵国在长平之战中,赵括纸上谈兵却强行指挥,导致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全歼,这就是典型的“蹙国丧师”——不仅损兵折将,更让赵国元气大伤。
为什么决策失误会带来连锁反应?就像下棋时一着不慎满盘皆输,国家层面的错误决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。明朝土木堡之变中,明英宗轻信宦官王振,亲征瓦剌却遭俘虏,二十万精锐覆灭。这个案例里,错误的御驾亲征决策不仅导致军事惨败,更引发后续北京保卫战、皇权更迭等系列危机。
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教训?企业商战中也能看到“蹙国丧师”的影子。某手机品牌曾因固执己见坚持全实体键盘设计,错过触屏智能机浪潮,最终从行业龙头跌落。这种因战略误判导致市场地位崩塌的过程,恰如成语所述的核心逻辑——关键决策失误引发系统性溃败。
如何避免重蹈覆辙?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。就像诸葛亮《出师表》强调的“亲贤臣,远小人”,决策者需要兼听不同意见。北宋王安石变法时若能多听取司马光等反对派声音,或许能减少新政推行中的激进失误,避免后来新旧党争引发的朝局动荡。
历史教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?从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的盲目自信,到二战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战略误判,这些“蹙国丧师”的案例都在提醒我们:成功时需要保持清醒,逆境中更要懂得止损。就像围棋高手不会执着于局部缠斗,真正智慧的领导者也懂得何时该壮士断腕。
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某些企业因错误投资陷入困境,或在史书中读到古代王朝因战略失误走向衰亡,这些活生生的“蹙国丧师”案例,恰似历史长河中的警示灯,照亮着后来者的前行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