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uó
  • bǎ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cù guó bǎi lǐ

成语解释:蹙:缩;国:国土。指丧失国土或边疆

成语出处:《诗经·大雅·召旻》:“昔先王受命,有如召公,日辟国百里,今也日蹙国百里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战争等

繁体字形:蹙國百裏

英文翻译:Puguo hundred Li

蹙国百里的意思

蹙:1.急迫;紧迫:穷蹙。2.皱;收缩:蹙着眉头。
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
百:表示很多:百草。百货。百科全书。百家争鸣。百花齐放。精神百倍。百闻不如一见。

里:[lǐ]1.(里儿)衣服、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;纺织品的反面:被里儿。衣服里儿。这面是里儿,那面是面儿。2.方位词。里边(跟“外”相对):里屋。里圈。往里走。3.街坊:邻里。里弄。4.家乡:故里。乡里。5.古代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6.姓。7.长度单位,1市里等于150丈,合500米。[li]1.里面;内部(跟“外”相对):手里。箱子里。话里有话。2.附在“这、那、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:这里。那里。头里。

成语评论

蹙国百里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藏着生动的历史智慧。比如战国时期,燕国因连年战乱丢失大片领土,谋士痛心疾首道:“今日割五城,明日让十镇,此乃蹙国百里之兆啊!”这句话既点出了国土缩水的现实,又暗含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。

为什么古人要用“蹙国百里”来形容危机?其实这个成语就像放大镜,把缓慢的领土流失浓缩成具象画面。就像现代人用“温水煮青蛙”比喻危机潜伏,古代智者用“百里”这个具体数字,让抽象的危险变得可感知。比如南宋向金国纳贡称臣时,主战派大臣上书:“岁币愈增而边防愈弛,此非蹙国百里,实乃折损国魂”,这里不仅指地理疆域,更暗喻精神领土的沦丧。

现代语境中,这个成语依然鲜活。某科技公司在行业论坛被质问:“贵司三年间市场份额从35%跌至8%,这不就是商战版的蹙国百里吗?”提问者巧妙地将古代军事术语移植到商业竞争,既点明颓势,又暗示需要战略调整。这种跨时空的类比,让传统智慧焕发新生。

如何避免“蹙国百里”的困境?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故事给出启示。他在《纪效新书》中写道:“防微杜渐,寸土必争”,这与成语形成鲜明对比。就像现代人维护人际关系,小事不处理可能演变成大矛盾。朋友曾分享:“当初觉得偶尔迟到没关系,结果信用度就像蹙国百里般流失”,这个生活化的例子说明,任何领域的退让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
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的价值不仅在于警醒,更在于它暗含转机。就像种子破土前要经历收缩,暂时的战略收缩未必是坏事。某创业者在复盘时说:“我们主动收缩业务范围看似蹙国百里,实则腾出资源攻克核心技术”。这种逆向思维,让古老成语在现代语境中获得了辩证的生命力。

当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回望,那些“蹙国百里”的时刻往往伴随着重大转折。它像一面镜子,既照见过去的教训,也映出未来的可能性——关键不在于疆域增减本身,而在于面对变化时能否保持清醒认知与灵活应对。这或许就是成语穿越千年依然值得品味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