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ín bù xué jiǎn,fù bù xué shē
成语解释:俭:节省;奢:奢侈。穷人不学也会节俭,富人不学也会奢侈。指人的思想受环境习惯的影响
成语出处:唐·马周《请崇节俭及制诸王疏》:“语曰:‘贫不学俭,富不学奢’,言自然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貧不壆儉,富不壆奢
英文翻译:A poor man does not learn to be thrifty, a rich man does not learn to be extravagant
贫:1.穷(跟“富”相对):贫农。贫民。贫苦。2.缺少;不足:贫血。3.用于僧道的自称:贫僧。贫道。4.姓。5.絮叨可厌:这个人嘴真贫。你老说那些话,听着怪贫的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学:1.学习:学技术。勤工俭学。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。2.模仿:他学杜鹃叫,学得很像。3.学问:治学。才疏学浅。博学多能。4.指学科:数学。物理学。政治经济学。5.学校:小学。大学。上学。6.姓。
俭:节省。与“奢”相对:勤俭建国。省吃俭用。
富:1.财产多(跟“贫、穷”相对):富裕。富有。富户。农村富了。2.使变富:富国强兵。富民政策。3.资源;财产:富源。财富。4.丰富;多:富饶。富于养分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学:1.学习:学技术。勤工俭学。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。2.模仿:他学杜鹃叫,学得很像。3.学问:治学。才疏学浅。博学多能。4.指学科:数学。物理学。政治经济学。5.学校:小学。大学。上学。6.姓。
奢:1.奢侈。与“俭”相对:奢华。穷奢极欲。2.过分的:奢望。奢求。
“贫不学俭,富不学奢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绕,但拆开看其实挺有意思。简单来说,它描述了一种自然形成的状态:穷人不用刻意学节俭,因为生活所迫,不得不省;富人不用刻意学奢侈,因为资源充足,容易挥霍。这种现象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?咱们来聊聊。
举个实际例子:小李刚毕业时工资低,租着合租房,每天自己带饭上班,买件新衣服都要犹豫半个月。他并没有特意研究“省钱秘籍”,但收入有限,自然学会了精打细算。几年后他创业成功,收入翻了十倍,开始买名牌、换豪车,朋友说他“变了”,他却觉得“这就是正常生活”。你看,环境一变,人的行为也跟着变了。
为什么会“贫不学俭”?核心问题其实是:贫穷真的能自动让人节俭吗?答案是肯定的,但未必是自愿的。当一个人长期面临资源紧缺,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,久而久之,“节俭”就成了肌肉记忆。比如老一辈人总爱囤塑料袋、舍不得倒剩菜,不是他们喜欢这样,而是过去穷日子留下的烙印。
那“富不学奢”又怎么说?这里有个认知误区:富人花钱大方不等于“奢侈”。但现实中,财富自由确实会降低人对价格的敏感度。比如月薪三千时喝30元的奶茶觉得肉疼,月入三万时就觉得是小钱。这种变化不是刻意学来的,而是经济条件改变了人对价值的衡量标准。
个人观点插播:我觉得这个成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揭示了“习惯”和“环境”的互相作用。穷人节俭是因为没得选,富人奢侈是因为有资本,但反过来,长期的行为模式也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。比如习惯了节俭的人,即便后来有钱了,可能依然舍不得享受;而从小富裕的人,可能根本看不懂为什么要省那几块钱。
现代社会的特殊案例:现在有些年轻人拿着高薪却坚持“极简生活”,或者富二代主动选择朴素的生活方式。这说明经济条件不再是决定消费观的唯一因素。当物质基础得到保障后,人的主观意识开始发挥作用——这时候,“学”与“不学”就成了主动选择,而不仅仅是环境使然。
最后想说,不管是穷是富,关键是要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。节俭不等于委屈自己,奢侈也不等于浪费资源。就像喝茶,有人觉得袋泡茶方便,有人非要喝万元一斤的明前龙井,这都没错——只要你的选择能让自己心安理得,就是最好的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