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òng yǔ tán guān
成语解释: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王吉传》:“吉与贡禹为友,世称‘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’。言其取舍同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志趣相投
繁体字形:貢禹彈冠
英文翻译:Gongyu bullet crown
贡:1.古代臣民或属国把物品献给朝廷:贡奉。贡米。2.贡品:进贡。3.封建时代称选拔(人才),荐给朝廷:贡生。贡院。4.姓。
禹:古人名。传说是夏朝第一个王,鲧之子。因治水有功,舜让位给他。他死后,子启即位,开始了世袭制度。
弹:[dàn]1.弹子:弹丸︱泥弹。2.枪弹;炮弹;炸弹。[tán]1.用手指弹击:把袖子上的土弹掉。2.用手指、器具拨弄或敲击乐器:弹吉他。弹钢琴。3.有弹力或用弹力发射:弹簧。弹射。4.抨击;检举:弹劾。讥弹。
冠:[guān]1.帽子:皇冠。桂冠。衣冠整齐。怒发冲冠。2.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:鸡冠。树冠。[guàn]1.把帽子戴在头上(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,表示已成年):未冠(不到二十岁)。2.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:县名前冠上省名。3.居第一位:冠军。名冠全球。4.指冠军:夺冠。三连冠(连续三次获得冠军)。5.姓。
贡禹弹冠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?咱们先来看个例子。某互联网公司产品部新总监刚上任,隔壁运营部的小张立刻更新了简历。同事问他为何突然积极,他笑着说:"王总监是我校友,这算不算贡禹弹冠?"这个场景完美诠释了成语的精髓——看到与自己有关联的人得势,就期待跟着沾光。
这个成语源自西汉典故,但为什么说它暗含讽刺呢?其实最初故事里,贡禹和王吉是志同道合的好友,王吉升官后贡禹知道自己也有机会,这种期待本是人之常情。问题出在后来某些人只看到表面关联就盲目乐观,比如把同乡关系当作晋升筹码,把校友群聊当作职场跳板,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才是成语讽刺的核心。
今昔对比特别有意思。古代讲究门生故吏的提拔体系,"弹冠相庆"是正常的人才流动机制。但在现代职场,个人能力考核占据主流,若还抱着"一人得道鸡犬升天"的旧观念,就容易闹笑话。上周我就遇到个案例:某创业公司CTO离职后,他带的实习生居然集体要求涨薪,结果自然碰了钉子。
不过我倒觉得不必全盘否定这个成语的积极面。在知识付费领域,跟着行业大V学习确实能打开新视野;在科研领域,导师获得重要课题时,团队青年学者也会获得更多机会。关键是要分清"合理借势"和"盲目跟风"的界限,就像春天播种要看土壤墒情,不能只看邻居地里发了芽就急着下种。
观察职场二十年,发现真正走得远的人,既懂得适时"弹冠"借东风,更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。就像登山时跟着有经验的向导固然明智,但自己背包里的装备、储备的体能,才是登顶的决定因素。下次看到同事升迁时,与其急着整理工位等提拔,不如先打磨手头的项目案例——机会,永远更青睐有准备的实力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