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ǔ bào láng chóng
成语解释: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。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
成语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三回:“手中那棒,上抵三十三天,下至十八层地狱,把些虎豹狼虫,满山群怪,七十二洞妖王,都吓得磕头礼拜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虎豹狼虫
英文翻译:Tiger, leopard and Wolf
虎:1.哺乳动物,头大而圆,毛黄色,有黑色横纹。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,性凶猛,力气大,善游泳,不善爬树,夜里出来捕食鸟兽。通称老虎。2.比喻勇猛威武:虎将。虎虎有生气。3.露出凶相:虎起脸。4.姓。5.同“唬”。
豹:1.哺乳动物,像虎而较小,身上有很多斑点或花纹。性凶猛,能上树,捕食其他兽类,伤害人畜。常见的有金钱豹、云豹、雪豹、猎豹等。通称豹子。2.(Bào)姓。
狼:哺乳动物,外形像狗,面部长,耳朵直立,毛黄色或灰褐色,尾巴向下垂。昼伏夜出,冬天常聚集成群,性凶暴,吃野生动物和家畜等,有时也伤害人。
虫:比喻具有某种特点的人(多含轻蔑意):书虫。网虫。可怜虫。应声虫。糊涂虫。
成语中的“虎豹狼虫”常用来形容危险或难以应对的环境。比如“虎视眈眈”描述暗中紧盯目标的威胁感,“如狼似虎”比喻行动凶猛或欲望强烈。这些动物在成语中的形象,往往与力量、野性或危机相关。
为什么这些动物被选作比喻?虎、豹、狼、虫在自然界中各有生存策略:虎的爆发力、豹的敏捷、狼的协作、虫的顽强,恰好对应人类社会中不同挑战的缩影。比如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”强调冒险与收获的关系,暗含对复杂局面的主动应对。
现代人如何理解这类成语?我曾观察到一个现象:职场中常说“团队要有狼性”,但过度强调竞争可能忽视协作本质。实际上,“狼群战术”的精髓在于分工明确与目标统一,而非单纯比拼攻击性。这提醒我们,理解成语需结合时代语境,避免片面化。
以“虫多不痒”为例,本意是问题太多反而不焦虑,但换个角度看,也揭示出人类对环境压力的适应性。就像自然界中昆虫通过数量保障种群延续,现代社会中的个体也能从群体智慧中找到生存策略。
这类成语的价值,在于用简短意象引发深层思考。下次遇到“虎豹狼虫”相关的表达时,不妨多问一句:它究竟在描述客观危险,还是在映射主观心态?答案或许能帮助我们在复杂情境中更快找到突破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