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áng chóng hǔ bào
成语解释:①泛指凶猛的动物。②比喻恶人歹徒。
成语出处:明·贾仲名《对玉梳》第三折:“转过这山坡,一簇榆林,黑洞洞的,不知里面藏着什么狼虫虎豹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狼蟲虎豹
英文翻译:fierce beast ; the wicked
狼:哺乳动物,外形像狗,面部长,耳朵直立,毛黄色或灰褐色,尾巴向下垂。昼伏夜出,冬天常聚集成群,性凶暴,吃野生动物和家畜等,有时也伤害人。
虫:比喻具有某种特点的人(多含轻蔑意):书虫。网虫。可怜虫。应声虫。糊涂虫。
虎:1.哺乳动物,头大而圆,毛黄色,有黑色横纹。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,性凶猛,力气大,善游泳,不善爬树,夜里出来捕食鸟兽。通称老虎。2.比喻勇猛威武:虎将。虎虎有生气。3.露出凶相:虎起脸。4.姓。5.同“唬”。
豹:1.哺乳动物,像虎而较小,身上有很多斑点或花纹。性凶猛,能上树,捕食其他兽类,伤害人畜。常见的有金钱豹、云豹、雪豹、猎豹等。通称豹子。2.(Bào)姓。
“狼虫虎豹”这个成语,到底该怎么用呢?先看个例子吧!
老李常对孩子说:“别总想着走捷径,社会上哪儿没有狼虫虎豹?遇到困难要像竹子一样,弯得下腰才立得稳。”这里的“狼虫虎豹”不是说真的野兽,而是比喻人生路上可能遇到的坏人或者棘手问题。大家发现没?这个成语自带画面感,比直接说“危险”生动多了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四种动物?其实这正是中文的智慧——用具体形象引发联想。就像我们说“龙争虎斗”不会真的出现龙,但听的人马上能脑补出激烈的竞争场面。这种表达方式,比干巴巴的形容词更有感染力。
记得去年公司竞标时,王姐在动员会上说:“咱们这次要对付的可都是狼虫虎豹级别的对手。”这句话既点明了竞争激烈,又暗示团队要做好充分准备。我发现这种表达有个好处:既说明了现实挑战,又不会让人感到绝望——毕竟再凶猛的野兽,猎人也有应对方法。
不过要注意使用场景。上次邻居教育孩子时说:“你再不好好学习,将来社会上全是狼虫虎豹!”结果孩子吓得做噩梦。这种用法就有点过了,容易传递焦虑感。其实换个说法更好:“学会辨别狼虫虎豹,才能保护好自己呀。”既提醒风险,又教方法,这才是成语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现在很多家长教孩子背成语,却忽略了背后的思维训练。比如用“狼虫虎豹”造句时,可以让孩子先画四格漫画:狼在设陷阱、虫在钻空子、虎在正面扑、豹在暗处蹲。这样既记住了成语,又培养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——生活中的困难,往往也不会单刀直入地袭来。
说到底,这个成语就像个多面镜。悲观者看到威胁,乐观者看到历练机会。就像山里的老猎户常说的:“没有狼虫虎豹的山头,养不出好猎手。”下次遇到棘手情况时,不妨把这个成语当作提醒——危险往往伴随着成长的契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