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uò chū yī zhé
成语解释:辙:车辙。像出自同一个车辙。比喻两种事物非常相似
成语出处:宋·岳珂《桯史·汤岐公罢相》:“盖其相两朝,再罢相,乃累洪氏二兄弟,先后若出一辙,可笑如此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言论和行动
繁体字形:若出一轍
英文翻译:If something goes wrong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辙:1.车轮压出的痕迹;车辙:覆辙。如出一辙。前头有车,后头有辙。2.行车规定的路线方向:上下辙。顺辙儿。戗(qiāng)辙儿。3.杂曲、戏曲、歌词所押的韵:十三辙。合辙。4.办法;主意(多用在“有、没”后面):想辙。你来得正好,我正没辙呢!
生活中,我们常遇到"若出一辙"的情况。比如办公室两位同事的年度总结报告,从框架到案例都惊人相似;社交媒体上刷到的短视频,十个美食探店九个都举着手机说"这也太好吃了吧"。这种现象为何如此普遍?或许因为人类大脑本就存在思维定式惯性。
记得去年参加创业比赛时,十个项目里有六个都在做"共享经济+智能硬件"。评委老师笑着问:"大家有没有发现,今天选手们的商业计划书像是复印机批量生产的?"当时我坐在台下突然明白,突破常规思维需要刻意练习,就像学骑自行车时故意放开双手找平衡。
有人可能会问:成语"若出一辙"和"如出一辙"有什么区别?其实前者是常见的误用变体。就像现在年轻人把"扎心"说成"扎铁",语言始终在动态演变。个人认为,只要不影响表意,适度创新未尝不可。不过正式场合还是建议用标准版本,毕竟求职信里要是写错成语,可能就真成"扎心"现场了。
观察市面上的爆款产品会发现,从奶茶店装修到手机APP界面,同质化浪潮愈演愈烈。某次逛商场时,朋友指着三家相邻店铺说:"这家卖北欧风灯具,那家卖ins风餐具,转角还有家卖莫兰迪色系摆件——根本就是同一个设计师在套模板嘛!"这种行业性模仿,究竟是安全牌策略还是创造力枯竭?
在家庭教育中,这个现象同样值得注意。很多家长给孩子报的兴趣班,不是钢琴就是绘画,仿佛全世界只剩这两种才艺。邻居家小姑娘最近在学非洲鼓,每次路过她家都能听见欢快的节奏,这种与众不同的选择反而让人眼前一亮。或许当我们停止复制他人轨迹时,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闪光点。
雷同现象背后藏着有趣的社会心理学机制。就像候鸟迁徙时会自动排成队形,人类在不确定时也会下意识跟随群体。但值得思考的是,如何在借鉴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?下次准备方案时,不妨先问自己:这个创意是发自内心的火花,还是别人成功案例的投影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