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ān gǔ yī zhé
成语解释:谓自古相同。
成语出处:清·周亮工《书影》卷六:“后村所谓‘谄谀以求悦,揣摩以幸中’,千古一辙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自古相同
繁体字形:千古一轍
英文翻译:The same thing
千:1.数目。十个一百。2.比喻很多:千锤百炼。3.“秋千”的“千”。
古:1.古代(跟“今”相对):远古。厚今薄古。2.经历多年的:古画。古城。这座庙古得很。3.具有古代风格的:古拙。古朴。4.真挚纯朴:人心不古。5.古体诗:五古。七古。6.姓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辙:1.车轮压出的痕迹;车辙:覆辙。如出一辙。前头有车,后头有辙。2.行车规定的路线方向:上下辙。顺辙儿。戗(qiāng)辙儿。3.杂曲、戏曲、歌词所押的韵:十三辙。合辙。4.办法;主意(多用在“有、没”后面):想辙。你来得正好,我正没辙呢!
“千古一辙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有点抽象,但换个角度想,其实就是说“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”。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修宫殿,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滥用民力,明朝修长城耗尽了国库——这些事件看似不同,但内核都是“过度消耗导致王朝崩溃”。为什么统治者总在同一个坑里跌倒?或许因为人性的弱点:权力膨胀时,总觉得自己能打破规律。
有人会问:“现在社会进步了,这种‘重复’还有吗?”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职场新人熬夜加班想证明自己,结果累垮身体;十年后当了领导,又要求下属“奋斗”——这不就是“新人变旧人,旧人走老路”的循环吗?表面看是工作方式问题,深层还是对“价值证明”的执念没变。
再想个有意思的现象:家长逼孩子学钢琴,说“培养艺术气质”;等孩子成了家长,又逼孙子学编程,说“适应时代需求”。学习内容在变,但“用焦虑驱动教育”的模式千古一辙。这背后藏着什么?或许是人类总想用已知经验应对未知恐惧的本能反应。
说到科技领域,看似日新月异,实则也有“老剧本”。二十年前争论“网络让人疏远”,现在讨论“元宇宙会否替代现实社交”。工具在升级,但核心问题始终是“技术如何影响人际关系”。就像马车变高铁,本质都是解决出行需求,变的只是速度,不变的是人对连接的渴望。
个人觉得,“千古一辙”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提醒我们:能跳出循环的从来不是技术或制度,而是人的觉察力。就像种田,古人用牛犁地,现代用拖拉机,但真正决定收成的,还是看能不能察觉“土壤是否需要休耕”。当我们在生活中发现似曾相识的场景时,不妨停下来问一句:“这次有没有新解法?”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明天发明了时间机器,人类穿越回古代提建议,你觉得古人会听吗?参考王安石变法时反对者的理由,答案可能让人莞尔——阻碍改变的往往不是信息差,而是固有认知。这也算是另一种“千古一辙”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