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ì dú zhī sī
成语解释:舐:舔;犊:小牛仔;私:偏爱。老牛爱抚小牛,用舌舐舔。比喻爱儿女之情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六回:“州吁之恶,皆逆子所酿成,诸君请从轻典,得无疑我有舐犊之私乎?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父母对子女
繁体字形:舐犢之私
英文翻译:Licking the calf
舐:舔:老牛~犊(比喻父母对子女的爱)。
犊:小牛:初生之犊不怕虎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私:1.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(跟“公”相对):私事。私信。私有。2.自私(跟“公”相对):私心。大公无私。3.暗地里;私下:私访。窃窃私语。4.秘密而不合法的:私货。私盐。私通。
“舐犊之私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其实说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——那种像老牛舔小牛一样的本能关怀。比如,张阿姨每天凌晨五点起床给孩子做早餐,哪怕孩子已经上大学了,她还是担心孩子吃不饱。有人问她:“孩子都成年了,何必这么辛苦?”她却笑着说:“当妈的不都这样吗?看他吃得香,我就踏实。”你看,这就是典型的“舐犊之私”:父母的爱,总带着点“忍不住想多给一点”的私心。
这时候问题来了:这种“私心”到底是好是坏?其实啊,关键看尺度。比如古代有个故事,李家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考取功名,偷偷把家里的田卖了供他读书,结果儿子压力太大反而生了病。父亲的本意当然是好的,但过度保护反而成了负担。所以说,“舐犊之私”就像炒菜的火候——太小了菜不熟,太大了会烧焦。
再举个现代例子。小王刚入职时天天加班,他爸心疼得不行,直接找到公司领导说:“我儿子不能这么累!”搞得小王哭笑不得。你看,父母总想替孩子挡掉所有风雨,但人生有些路啊,还真得自己走。就像种树,你天天拿罩子护着树苗,它反而长不出抵抗狂风的本领。
有意思的是,这种“私心”其实藏着进化智慧。动物界里,母狼会把最嫩的肉留给幼崽,人类父母拼命给孩子报补习班,本质上都是想让下一代活得更好。只是现在社会变化太快,以前“多穿秋裤”的关心,变成了今天“别玩手机”的唠叨。形式在变,但爱的底色从来没变。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起邻居家的奶奶。她总把孙子喝剩的半瓶矿泉水攒着浇花,嘴里念叨:“这么好的东西别浪费。”年轻人笑她抠门,但我知道,那是从饥荒年代走过来的人,想把每一份资源都留给子孙。这种“舐犊之私”,早就不止是亲情,更成了代际间的文化密码。
如今很多人在讨论“父母该不该插手子女生活”,我倒觉得,与其争论对错,不如把“舐犊之私”当成一面镜子——照见的是牵挂,也是成长。就像放风筝,线攥得太紧飞不高,全撒手又怕飘走。或许最好的状态是:我始终站在你能看见的地方,但风往哪儿吹,由你自己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