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āo
  • chún
  • fàn
  • sh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āo chún fàn shé

成语解释:犹言膏唇拭舌。贩舌,谓卖弄口舌。

成语出处:南朝·陈·徐陵《与杨仆射书》:“其外膏唇贩舌,分路扬镳,无罪无辜,如兄如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说话

繁体字形:膏脣販舌

英文翻译:Poultice and flattery

膏唇贩舌的意思

膏:[gāo]1.脂肪,油;肥肉:焚膏继晷(guǐ)。2.糊状的东西:牙膏。药膏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在常温时为固体、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。可分为内服膏、外贴膏、外敷膏:益母草膏。狗皮膏。紫草膏。4.肥沃:膏壤。[gào]1.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,使润滑:膏车。2.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:膏笔。

唇: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。通称嘴唇。

贩:1.商人卖货物:贩粮食。贩牲口。2.贩卖货物的小商人:小贩。摊贩。
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
成语评论

膏唇贩舌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形容一个人用花言巧语去“卖弄口才”,就像给嘴唇涂上蜜糖再去叫卖自己的舌头一样。比如菜市场里的小贩拍着胸脯说:“这西瓜保熟!不甜不要钱!”结果切开后发现瓜瓤发白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膏唇贩舌”。

为什么有人会这么做?其实背后藏着生存压力和利益驱动。就像直播间里主播大喊“最后3单!亏本清仓”,下一秒却继续上架同款商品,他们正是用夸张的表达刺激观众冲动消费。这种行为虽然不违法,但长期来看会消耗信任感——毕竟没人喜欢被当成“韭菜”收割。

工作中遇到“膏唇贩舌”怎么办?举个真实案例:某公司新同事总把“我能搞定”挂在嘴边,结果项目频频延期。这时候与其当面拆穿,不如用具体数据验证承诺。比如问清楚“三天完成”的具体执行步骤,既保护自己不被空话影响,也给对方留了台阶。

有趣的是,现在社交媒体上的“膏唇贩舌”正在进化。那些教人“三天涨粉十万”的课程,表面看是知识分享,实际可能只是信息二道贩子。我观察到,真正有价值的输出往往朴实无华,就像老农卖瓜时说的“今早刚摘的”,反而比华丽的包装更打动人。

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,培养“反膏唇贩舌”能力变得尤为重要。下次听到过于完美的承诺时,不妨多问几个“具体怎么做”。就像买理财产品时,别光听“年化收益20%”的诱人宣传,主动了解资金流向和风险控制,才能避免成为别人口中的“猎物”。

"膏唇贩舌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