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o chún shì shé
成语解释:润滑嘴唇,拭净舌头。意谓极力用话语打动人,多指谗毁。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宦者吕强传》:“群邪项领,膏唇试舌,竞欲咀嚼,造作飞条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形容语言能打动人心
繁体字形:膏脣拭舌
英文翻译:apply ointment to one 's lips and wipe one 's tongue with a towel
膏:[gāo]1.脂肪,油;肥肉:焚膏继晷(guǐ)。2.糊状的东西:牙膏。药膏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在常温时为固体、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。可分为内服膏、外贴膏、外敷膏:益母草膏。狗皮膏。紫草膏。4.肥沃:膏壤。[gào]1.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,使润滑:膏车。2.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:膏笔。
唇: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。通称嘴唇。
拭:擦;抹:拭泪。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说到“膏唇拭舌”这个成语,许多人可能觉得陌生。其实它的意思很简单——形容一个人极力修饰言辞,把话说得动听顺耳,就像涂了油脂的嘴唇和擦干净的舌头一样。比如公司开会时,小李明明对方案有不同意见,却笑着附和:“张总的思路太棒了,我们只需要稍微优化细节……”这就是典型的“膏唇拭舌”。
为什么人们会“膏唇拭舌”? 这其实源于人性中的社交本能。就像邻居王阿姨总夸别人家的孩子“聪明又懂事”,哪怕那孩子刚打碎她家玻璃。这种语言修饰既能维持表面和谐,又能给自己留足回旋余地。但过度使用反而会让人觉得缺乏真诚。
在历史故事里,“膏唇拭舌”的智慧随处可见。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游说各国时,哪个不是把君王的功绩吹得天花乱坠?苏秦初见秦惠王就大赞:“大王之国,天府雄兵,取天下如反掌耳。”这种语言艺术既是生存技能,也是时代造就的沟通方式。
现代职场需要“膏唇拭舌”吗? 我的观察是:需要技巧,但更需要分寸。新人小周给领导提建议时会说:“您的策略特别有前瞻性,如果结合市场变化微调执行节奏,效果可能会更惊艳。”既肯定了原有方案,又巧妙融入了改进建议,这种“有温度的修饰”反而能提升沟通效率。
有趣的是,网络时代的“膏唇拭舌”有了新形态。朋友圈里精心修饰的自拍配文,直播间里主播们夸张的产品话术,本质上都是现代版的“涂脂抹粉”。但就像再好的唇膏也遮不住干裂的唇纹,真正有价值的沟通,终究要建立在真实内容的基础之上。
当我们谈论语言艺术时,不妨记住:舌头不是雕刻刀,话语不该成为粉饰现实的工具。就像老茶客品茗,茶水过喉之后,留在舌尖的回甘才是关键。把握好言辞修饰的尺度,或许比单纯追求“好听”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