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èng cán qù shā
成语解释: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,便可废除死刑。也指以德化民,太平至治。
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善人为邦百年,亦可以胜残去杀矣。”《汉书·李广传》:“夫报忿除害,捐残去杀,朕之所图于将军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以德化民
繁体字形:勝殘去殺
英文翻译:give up the evil and follow the good
胜:[shèng]1.胜利(跟“负、败”相对):打胜仗。取胜。2.打败(别人):以少胜多。战胜敌人。3.比另一个优越(后面常带“于、过”等):事实胜于雄辩。实际行动胜过空洞的言辞。4.优美的(景物、境界等):胜景。胜境。引人入胜。5.姓。6.(旧读shēng)能够承担或承受:胜任。不胜。7.古代戴在头上的一种首饰:方胜。[shēng]肽的旧称。
残:1.不完整:残本。2.快完的;剩下的:残冬。残羹剩饭。3.伤害;使不完整:摧残。4.凶恶:残暴。
去:1.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(跟“来”相对):去路。去向。从成都去重庆。他去了三天,还没回来。2.离开:去国。去世。去职。去留两便。3.失去;失掉:大势已去。4.除去;除掉:去病。去火。去皮。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。5.距离:两地相去四十里。去今五十年。6.过去的(时间,多指过去的一年):去年。去秋(去年秋天)。去冬今春。7.婉辞,指人死: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。8.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“去”,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“来”。9.的“去”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,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:他去听报告去了。10.用在“大、多、远”等形容词后,表示“非常…”,“…极了”的意思(后面加“了”):这座楼可大了去了!。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!⑿去声:平上去入。11.扮演(戏曲里的角色):在《断桥》中,他去白娘子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:拿去。捎去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继续等:信步走去(=过去)。让他说去(=下去)。一眼看去(=上去)。
杀:1.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:杀生。杀敌。杀鸡取卵。杀一儆百。2.战斗,搏斗:杀出重围。3.消减:杀风景。4.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:肥皂水杀了眼睛。5.收束:杀价。杀尾。6.勒紧,扣紧:杀车。7.用在动词后,表示程度深:笑杀人。恨杀。
“胜残去杀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的含义其实很贴近我们的生活。先举个简单的例子:如果一个社区通过教育引导,让曾经爱闹事的人主动改过自新,整个街道的治安变好了,这不就是“感化恶人、减少暴力”的体现吗?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古代的理念吗?” 其实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于“转化”而非“消灭”。比如某家公司发现员工总因压力大而冲突不断,与其直接开除,不如改善管理方式、增加心理辅导——结果团队效率反而提升了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,正是成语精神的延续。
另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来自学校。某班主任遇到总打架的学生,没有选择请家长或处分,而是带着他参加公益活动。三个月后,这个学生成了班级的调解员。这说明“胜残去杀”不是空谈道德,而是通过创造机会让人自发改变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的智慧在于提醒我们:解决问题的钥匙往往藏在问题本身。就像治理污染不能只靠禁止排污,更要推动绿色技术;处理人际关系矛盾不能光讲道理,更需要搭建理解的桥梁。这种思维转换,或许正是当下许多难题的突破口。
最后看个跨国案例。某战乱地区,政府没有单纯增派军队,而是大规模修建学校、提供就业培训。十年后,当地年轻人拿工具比拿武器的人多了三倍。暴力减少的背后,藏着“胜残去杀”的现代演绎——当人们看到更好的可能性,自然会放下手中的刀剑。
这些例子告诉我们,与其费尽力气对抗“恶”的表象,不如思考如何激发人性中的“善”。就像阳光融化冰雪不需要用力捶打,创造温暖的环境,改变自然会悄然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