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ù shā shèng cán
成语解释: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,便可废除死刑。指以德化民,太平至治
成语出处:《梁书·武帝纪》:“思所以振民育德,去杀胜残,解网更张,置之仁寿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以德化民
繁体字形:去殺勝殘
英文翻译:To kill and defeat the disabled
去:1.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(跟“来”相对):去路。去向。从成都去重庆。他去了三天,还没回来。2.离开:去国。去世。去职。去留两便。3.失去;失掉:大势已去。4.除去;除掉:去病。去火。去皮。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。5.距离:两地相去四十里。去今五十年。6.过去的(时间,多指过去的一年):去年。去秋(去年秋天)。去冬今春。7.婉辞,指人死: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。8.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“去”,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“来”。9.的“去”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,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:他去听报告去了。10.用在“大、多、远”等形容词后,表示“非常…”,“…极了”的意思(后面加“了”):这座楼可大了去了!。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!⑿去声:平上去入。11.扮演(戏曲里的角色):在《断桥》中,他去白娘子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:拿去。捎去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继续等:信步走去(=过去)。让他说去(=下去)。一眼看去(=上去)。
杀:1.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:杀生。杀敌。杀鸡取卵。杀一儆百。2.战斗,搏斗:杀出重围。3.消减:杀风景。4.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:肥皂水杀了眼睛。5.收束:杀价。杀尾。6.勒紧,扣紧:杀车。7.用在动词后,表示程度深:笑杀人。恨杀。
胜:[shèng]1.胜利(跟“负、败”相对):打胜仗。取胜。2.打败(别人):以少胜多。战胜敌人。3.比另一个优越(后面常带“于、过”等):事实胜于雄辩。实际行动胜过空洞的言辞。4.优美的(景物、境界等):胜景。胜境。引人入胜。5.姓。6.(旧读shēng)能够承担或承受:胜任。不胜。7.古代戴在头上的一种首饰:方胜。[shēng]肽的旧称。
残:1.不完整:残本。2.快完的;剩下的:残冬。残羹剩饭。3.伤害;使不完整:摧残。4.凶恶:残暴。
说起“去杀胜残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陌生。其实它源自古代典故,原指用智慧和策略代替武力征服对手,后来逐渐演变为“以柔克刚”的代名词。那它到底怎么用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区里两位邻居因停车位争吵不休,居委会没有强硬处罚,而是组织双方喝茶谈心,最终达成共享车位的方案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去杀胜残”思维。
为什么不用直接对抗的方式?因为现实中很多矛盾就像缠在一起的线团,用力拉扯只会打结更紧。比如教育叛逆期的孩子,父母若总是用责骂压制,反而容易激起逆反心理。有位班主任和我分享过:班上最爱顶嘴的学生,在他改用“先倾听再建议”的方式后,竟然成了最积极的课堂发言者。
有个有趣的职场案例值得思考。某互联网公司的设计部和产品部常年互怼,每次开会都火药味十足。新上任的COO做了件特别的事:让两个团队互换岗位体验三天。结果工程师们理解了设计的美观需求,设计师也体会到技术实现的难度。这种“换位思考”的策略,比强行制定规章制度有效得多。
或许有人会问:这种温和的方式会不会显得软弱?其实不然。战国时期墨子阻止楚国攻宋,不是靠军队而是展示守城器械,让楚王知难而退。现代商业竞争中,很多企业通过专利布局、服务升级等非对抗方式抢占市场,比价格战更能建立长期优势。
我个人在团队管理中深有体会。去年部门有两个项目组为争夺资源闹矛盾,我组织他们玩了个“资源拍卖”游戏:每组用虚拟币竞拍人力资源、设备使用权。三轮游戏下来,大家不仅理解了资源分配的复杂性,还自发形成了互助机制。这种把对抗转化为协作的方法,远比当裁判做裁决更有持久效果。
放眼更大的社会场景,社区垃圾分类的推进就是个鲜活例子。上海某街道最初用罚款制度收效甚微,后来改为积分换盆栽、组织环保手工课,居民参与率从23%飙升到89%。这让我想起老子说的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”,柔性的引导往往比硬性规定更具渗透力。
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先放下“一定要赢”的执念。就像疏通河道不是靠铲平两岸,而是引导水流找到自然通道。真正的高手,都懂得把对抗的擂台变成共舞的舞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