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ěr
  • shí
  • zhī
  • tá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ěr shí zhī tán

成语解释:耳食:以耳吃食,指不加审察,轻信传闻。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。

成语出处:清 阮葵生《茶余客话》卷六:“此耳食之谈,引经断狱,当不如是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指没有根据的话

繁体字形:耳食之談

英文翻译:hear readily without comprehending what is heard

耳食之谈的意思
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谈:1.说话或讨论:漫谈。面谈。谈思想。二人谈得很投机。2.所说的话:奇谈。美谈。无稽之谈。3.姓。

成语评论

哎哟,最近老听人说“耳食之谈”这个词儿,可到底啥是耳食之谈呢?举个栗子吧:老王在小区门口跟邻居唠嗑,说“听说隔壁楼要拆迁啦,每家能分五百万!”结果第二天整个小区都传开了,最后物业辟谣说根本没这回事——这就是典型的耳食之谈嘛!你懂的,这种话就跟吃耳朵眼儿里塞的棉花糖似的,听着甜滋滋,实际没营养。

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:“那耳食之谈跟普通谣言有啥区别啊?”嘿,问到点子上了!耳食之谈特别像咱们刷短视频时那些“震惊体”标题,比如“某明星偷偷出家了”这种没头没尾的消息。重点在于传播者自己都不求证,就像我二舅妈转发养生文章似的,看见个标题就急着分享,压根不管里头的枸杞泡可乐到底能不能治高血压。

举个职场里的例子你就明白了。上周同事小张神神秘秘跟我说:“听说咱部门要空降个海归总监,现有员工都得降薪!”结果你猜怎么着?三天后老板亲自澄清这是竞争对手放的风声。这事儿给我提了个醒:职场上耳朵听到的瓜,八成都是没剥壳的瓜子儿,得自己嗑开看看里头有没有仁儿。
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现象。现在网上动不动就搞“反转新闻”,前脚说某网红做慈善是作秀,后脚又爆出人家真捐了五百万。这不就是现代版耳食之谈的连续剧吗?要我说啊,咱吃瓜群众得学会当个“信息厨师”,听到啥消息先下锅翻炒两下,别生吞活剥地往肚子里咽。

最后给大家支个招儿。下次再遇到“惊天大瓜”,不妨先问自己三句话:消息来源靠谱吗?有没有其他证据?跟我有啥实际关系?就像我家楼下卖煎饼的大爷说的:“热乎的不一定好吃,凉了的未必不能吃。”对待耳食之谈,咱得学会用脑子当筛子,把真假虚实筛个明白。记住咯,谣言这玩意儿就像泡面包装上的牛肉,看着诱人,真想吃还得自己往里加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