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ǎo
  • ér
  • shì
  • wéi
  • zé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ǎo ér bù sǐ shì wéi zéi

成语解释: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。

成语出处:《论语 宪问》:“子曰:‘幼而不孙弟,长而无述焉,老而不死是为贼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无德的人

繁体字形:老而不死是為賊

英文翻译:Old but not dead is a thief

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意思

老:1.年岁大(跟“少、幼”相对):老人。老大爷。他六十多岁了,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。2.老年人(多用作尊称):徐老。敬老院。扶老携幼。3.婉辞,指人死(多指老人,必带“了”):隔壁前天老了人了。4.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;老练:老手。老于世故。5.很久以前就存在的(跟“新”相对,下6.同):老厂。老朋友。老根据地。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。7.陈旧:老脑筋。老机器。这所房子太老了。8.原来的:老脾气。老地方。9.(蔬菜)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(跟“嫩”相对,下10.同):油菜太老了。11.(食物)火候大:鸡蛋煮老了。青菜不要炒得太老。12.姓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
贼:1.偷东西的人。2.做大坏事的人(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):工贼。卖国贼。3.邪的;不正派的:贼心。贼眉鼠眼。贼头贼脑。4.狡猾:老鼠真贼。5.伤害:戕贼。6.很;非常(多用于令人不满意的或不正常的情况):贼冷。贼亮。

成语评论

老而不死是为贼”这个成语乍一听挺扎耳朵的。不少人第一次听到时会疑惑:难道年纪大的人就该被骂作贼吗?其实这句话出自《论语》,原本是孔子责备老朋友原壤"幼而不孙弟,长而无述焉"的延伸,本意是批评某些人虚度光阴、毫无建树却倚老卖老。就像现在有些老人公交车上强迫年轻人让座,还理直气壮地说"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多",这种表现确实容易引发争议。

有个真实案例:某社区张大爷退休后整日搬弄是非,在邻里间挑拨离间。当居委会劝阻时,他竟拍着胸脯说:"我都七十岁了,你们凭什么管我?"这种把年龄当特权的心态,恰恰应了"老而不死是为贼"的警示。不过要注意,这个成语并非否定所有长者,重点在于批评那些"仗老欺人"的行为。

值得探讨的是,现代社会如何避免滥用这个成语?我在社区做志愿者时发现,真正受人尊敬的长者往往具备两个特质:一是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,比如王奶奶65岁开始学编程;二是懂得尊重年轻人,像李教授总说"你们年轻人的创意值得我们学习"。年龄不该成为道德绑架的筹码,而应是智慧沉淀的勋章。

观察职场会发现有趣现象:有些资深员工像陈酿愈久愈香,总能给出建设性意见;也有个别"职场老油条"把资历当免罪金牌,遇事就说"我当年如何如何"。前者是团队宝藏,后者则可能阻碍发展。这提醒我们:评判标准不应是年龄本身,而是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。

当我们使用这类传统成语时,既要理解其历史语境,更要结合时代特征。就像不能因为某个老人行为不当就否定整个老年群体,年轻人也不该把个别现象扩大化。重要的是建立代际沟通的桥梁——年轻人多些耐心倾听长者的经验,长者也要给后辈成长的空间。毕竟,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智慧与局限。

最后想说,语言是面镜子,既照见他人的不足,也映出使用者的修养。在老龄化社会,我们更需要用包容的眼光看待年龄差异。与其纠结于某个成语的褒贬,不如在日常生活中践行"老吾老以及人之老"的智慧。当看到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少年,和微笑着道谢的老人,那才是文明该有的模样。

老而不死是为贼的造句

  1. 造句 老而不死是为贼,罗如海,你好好的一个人,偏要割了卵蛋去做太监,真是叫人不齿啊!
  2. 造句 苏相说得哪里话,老而不死是为贼也。
  3. 造句 婠莹无奈的在心里翻了一个白眼,老而不死是为贼也。
  4. 造句 蝰蛇,你已经太老啦,老而不死是为贼,我劝你还是早点滚到哪个山林,归隐养老算了,你说这样多好!
  5. 造句 老子曾经曰过,老而不死是为贼,武攸绪今天算是见识了。
  6. 造句 老而不死是为贼—拿什么让大家尊重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