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ǎo ér bù sǐ
成语解释: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,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。
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子曰:‘幼而不孙弟,长而无述焉,老而不死是为贼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老年人
繁体字形:老而不死
英文翻译:old but deadless
老:1.年岁大(跟“少、幼”相对):老人。老大爷。他六十多岁了,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。2.老年人(多用作尊称):徐老。敬老院。扶老携幼。3.婉辞,指人死(多指老人,必带“了”):隔壁前天老了人了。4.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;老练:老手。老于世故。5.很久以前就存在的(跟“新”相对,下6.同):老厂。老朋友。老根据地。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。7.陈旧:老脑筋。老机器。这所房子太老了。8.原来的:老脾气。老地方。9.(蔬菜)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(跟“嫩”相对,下10.同):油菜太老了。11.(食物)火候大:鸡蛋煮老了。青菜不要炒得太老。12.姓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“老而不死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奇怪——人老了却还活着,难道不是正常现象吗?其实这句话出自《论语》,原意是孔子批评某些人“老而不死是为贼”,意思是年纪大了却没有德行,反而成了祸害。不过今天人们用这个词,更多是带点调侃或无奈,比如:“张大爷整天在小区里挑三拣四,邻居都说他老而不死,净添乱。”
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这不是在咒人短命吗?其实成语背后有个逻辑——它强调的是“德不配位”。就像烂掉的水果还挂在树上,既不美观又占地方。比如公司里倚老卖老、阻碍创新的领导,大家私下吐槽“老而不死”,其实是希望团队能注入新鲜血液。
换个角度看,现代社会人均寿命延长,“老而不死”反而成了祝福。我认识位98岁的退休教师,每天坚持读书看报,晚辈都说他是“老而不死的活字典”。这里语境一变,贬义词就转为对长寿智慧的赞美。可见词语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,关键看用在什么人身上。
有人担心用这个成语会不会不礼貌?我的建议是:在正式场合慎用,熟人之间开玩笑要把握分寸。就像上周朋友指着自家养了15年的老猫说:“这祖宗老而不死,猫粮钱都够买新沙发啦!”在场的人都会心一笑,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带着宠溺的调侃。
观察发现,这个成语正在发生有趣的变化。年轻人在网络用语中把它改编成“老而不宅”,形容紧跟潮流的长辈;养生文章标题写着《老而不衰的三大秘诀》。语言就像活水,总在流动中焕发新生。或许再过二十年,“老而不死”会彻底褪去贬义,成为对生命力的礼赞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你家有没有那种让人又爱又“嫌”的长辈?下次听到“老而不死”这个词,不妨先别急着皱眉,试着理解话语背后的温度。毕竟能互相调侃的关系,往往藏着最真实的情感纽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