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ǎo
  • suō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ǎo zǐ pó suō

成语解释:老子:自称;婆娑:放逸的样子。自夸胸怀旷逸的豪言壮语
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陶侃传》:“将出府门,顾谓愆期曰:‘老子婆娑,正坐诸君辈。’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
繁体字形:老子婆娑

英文翻译:I am in a whirl

老子婆娑的意思

老:1.年岁大(跟“少、幼”相对):老人。老大爷。他六十多岁了,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。2.老年人(多用作尊称):徐老。敬老院。扶老携幼。3.婉辞,指人死(多指老人,必带“了”):隔壁前天老了人了。4.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;老练:老手。老于世故。5.很久以前就存在的(跟“新”相对,下6.同):老厂。老朋友。老根据地。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。7.陈旧:老脑筋。老机器。这所房子太老了。8.原来的:老脾气。老地方。9.(蔬菜)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(跟“嫩”相对,下10.同):油菜太老了。11.(食物)火候大:鸡蛋煮老了。青菜不要炒得太老。12.姓。

子:1.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2.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3.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4.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5.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6.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7.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8.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9.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10.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11.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12.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13.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14.姓。

婆:1.年老的妇女:老太婆。2.丈夫的母亲:婆媳。3.旧指从事某些职业的妇女:媒婆。巫婆。4.〈方〉祖母或与之同辈的妇女:婆婆。外婆(外祖母)。

娑:见〔婆娑〕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老子婆娑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。它出自《晋书·陶侃传》,原意是形容老年人精神矍铄、动作从容的样子。比如:“社区里那位白发老人每日清晨打太极,举手投足间尽显老子婆娑之态。”这样的场景,既生动又充满生活气息。

为什么用“婆娑”形容老年人?其实“婆娑”本指枝叶摇曳的姿态,用在人身上就变成一种动态的比喻。就像公园里晨练的老人们,他们的动作或许不如年轻人迅捷,但那份从容舒展的韵律,恰似风中柳枝的悠然自得。这种比喻让年龄不再是沉重的符号,反而成为生命美感的具象表达。

有个有趣的发现:这个成语常被误认为与道家老子有关。事实上,“老子”在这里是古人对长者的尊称,并非特指哲学家老子。就像我们会说“隔壁张爷爷每日写字作画”,这里的“爷爷”同样代指年长者。这种语言现象提醒我们,解读成语时要兼顾字面与语境的双重含义。

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运用它?试着观察社区活动室里的场景:银发合唱团排练时,指挥的手势带着岁月沉淀的笃定;书法班老先生悬腕挥毫,笔锋转折间尽是沉稳力道。这些画面都能用“老子婆娑”来形容。比起直接说“老人身体好”,这个成语更能传递出对生命活力的诗意赞美。
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的价值不仅在于描述老年群体,更在于启发我们重新审视“衰老”的定义。当社会愈发追求年轻化的当下,“老子婆娑”所蕴含的从容智慧,恰似一剂抚平年龄焦虑的良方。下次遇见健步如飞的老人,不妨用这个成语来表达敬意——毕竟,优雅地老去本身,就是值得赞美的生命状态。

语言就像活化石,保存着古人对世界的观察角度。“老子婆娑”这个词组历经千年依然鲜活,或许正因为它捕捉到了人类对抗时光的永恒主题:不是阻止衰老的发生,而是让每个阶段都绽放独特的光彩。看着广场上跳交谊舞的银发夫妇,忽然觉得他们旋转的舞步,正是对这个成语最鲜活的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