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ó suō qǐ wǔ
成语解释:形容跳起舞来的姿态。
成语出处:《尔雅》:“婆娑,舞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舞姿优美
繁体字形:婆娑起舞
英文翻译:stroll about and start dancing
婆:1.年老的妇女:老太婆。2.丈夫的母亲:婆媳。3.旧指从事某些职业的妇女:媒婆。巫婆。4.〈方〉祖母或与之同辈的妇女:婆婆。外婆(外祖母)。
娑:见〔婆娑〕
起:1.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:起来。起立。起床。早睡早起。2.离开原来的位置:起身。起飞。3.物体由下往上升:皮球不起了。4.长出(疱、疙瘩、痱子):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。5.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:起货。起钉子。6.发生:起风了。起疑心。起作用。7.发动;兴起:起兵。起事。8.拟写:起稿子。起草。9.建立:起伙。起会。白手起家。平地起高楼。10.姓。11.件;次: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。防止了一起事故。12.群;批:外面进来一起人。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:乐队奏起迎宾曲。会场响起热烈掌声。1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:他多次问起过你。想起一件事。
舞:1.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:舞蹈。舞技。舞姿。舞会。舞剑。舞女。舞曲。舞台。2.耍弄:舞弊。舞文弄墨。
“婆娑起舞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先看一个场景:周末的公园里,晨光透过树叶洒在空地上,几位老人正随着收音机里的戏曲声缓缓摆动身体。他们的动作虽不激烈,但手臂舒展如柳枝轻摇,脚步交错似流水回旋,这不正是“婆娑起舞”最生动的写照吗?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个词只能形容舞蹈吗?”其实不然。去年深秋,我在山间徒步时见过一群迁徙的候鸟。它们盘旋上升时翅膀划出弧线,像被山风托起的银色丝带,整个画面宛如天空中的群体即兴舞——这时用“婆娑起舞”形容,反而比“翩翩飞舞”更显诗意。
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“婆娑”二字。记得初中语文老师曾拆解过:“婆”字带女字旁,暗含柔美姿态;“娑”字的三点水旁,让人联想到涟漪荡漾。组合起来既有视觉的流动性,又包含时间的绵延感。就像去年元宵灯会上,穿着汉服的姑娘提着鲤鱼灯穿行,衣袂被夜风卷起又落下,灯光在绸缎上流淌,这般场景不用“婆娑起舞”实在可惜。
现代生活中,这个词还能怎么用?上周路过写字楼下的广场,看到几个玩滑板的少年。他们腾空转身时,宽松的卫衣下摆会在空中短暂停留,配上傍晚的霞光,竟让我想起敦煌壁画里的飞天。这种跨越时空的意象碰撞,或许就是成语的生命力所在。
有个有趣的发现:古人用“婆娑起舞”多描绘自然景物或庆典场面,而今人更倾向用来比喻抽象事物。比如有篇科技报道这样写:“数据中心里,光纤信号正在0与1的世界婆娑起舞”。这种将机械运动拟人化的处理,既保留了成语的古典韵味,又赋予了现代解读的弹性空间。
最后分享个冷知识:唐代乐舞中有种“绿腰舞”,舞者需单足旋转三十六周而不倒。史书记载其“回旋如风,婆娑似雪”,可见这个成语早就在文化基因里扎根。下次看到广场上跳华尔兹的银发夫妇,或是咖啡馆外被风吹得打转的银杏叶,不妨试试用“婆娑起舞”来描述,或许能发现藏在日常里的诗意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