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ì guó ān bāng
成语解释:建立国家,安定天下。亦作“立业安邦”。
成语出处:元·关汉卿《裴度还带》第一折:“你看我立国安邦为相宰,那其间日转千阶,喜笑迎腮,挂印悬牌。”元·宫大用《七里滩》第一折:“自开基起运,立国安邦,坐筹帷幄,竭力疆场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立國安邦
英文翻译:build up a nation and make it stable
立:1.站1:立正。肃立。坐立不安。2.使竖立;使物件的上端向上:立竿见影。把梯子立起来。3.直立的:立柜。立轴。立领。4.建立;树立:立功。立志。5.制定;订立:立法。立约。立个字据。6.指君主即位。7.指确定继承地位;确立:立嗣。立皇太子。8.存在;生存:自立。独立。9.立刻:立奏奇效。立候回音。10.姓。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安:1.安定:心神不安。坐不安,立不稳。2.使安定:安民。安神。安邦定国。3.对生活、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:安于现状(满足于目前的状况,不求进步)。安之若素。4.平安;安全(跟“危”相对):公安。治安。转危为安。5.使有合适的位置:安插。安顿。6.安装;设立:安门窗。安电灯。咱们村上安有线电视了。7.加上:安罪名。安个头衔。8.存着;怀着(某种念头,多指不好的):你安的什么心?9.姓。10.疑问代词。11.问处所,跟“哪里”相同:而今安在?12.表示反问,跟“怎么、哪里”相同:不入虎穴,安得虎子?。安能若无其事?13.安培的简称。导体横截面每秒通过的电量是1库时,电流强度就是1安。
邦:1.国:邦交。友邦。邻邦。2.姓。
“立国安邦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像是古代帝王将相的专属词汇,但仔细琢磨会发现它离我们并不遥远。举个例子,某位新上任的市长在调研基层时说:“城市要发展,不能只盯着GDP,得把立国安邦的思维下沉到社区治理。”这里就把治国理念转化成了现代城市管理的具体行动,说明大到国家规划,小到社区改造,都需要系统性的建设思维。
有人可能会问:立国安邦的核心到底是什么?其实就像搭积木,既要选对基础材料,又要设计稳固结构。春秋时期管仲通过“四民分业”政策将百姓按职业分类管理,既提升了生产效率,又维护了社会秩序。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,本质上就是在回答“如何组织人力”这个立国关键问题。现代社会同样面临类似挑战,比如如何平衡互联网经济的活力与监管。
值得注意的是,立国安邦从来不是单靠强硬手段就能实现的。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出的青苗法,本意是通过政府低息贷款减轻农民负担,却因执行僵化导致民怨沸腾。这揭示了一个深层矛盾:顶层设计再好,若忽视执行环节的温度与弹性,反而可能动摇根基。就像现代企业推行新制度,若只强调流程规范而不关注员工感受,改革往往会遭遇隐形抵抗。
在这个问题上,我个人始终认为“邦”的稳固程度取决于“人”的参与感。新加坡建国初期推行“居者有其屋”政策时,不仅提供住房,更通过社区中心培育公民意识。这种将物质建设与精神凝聚相结合的做法,或许正是当代社会治理可以借鉴的智慧——真正的安定不仅需要钢筋水泥,更需要人心的认同与归属。
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某国推出全民基本收入政策,或是某地试点新型基层自治模式时,其实都是在见证立国安邦理念的现代表达。这些探索未必都能成功,但就像商鞅变法前期的艰难推进,历史告诉我们:治国方略的完善永远是个动态过程,既要保持战略定力,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调试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