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ǐ guó ān mín
成语解释:体:划分;国:国家。治理国家,安定民众
成语出处:清·王夫之《读通鉴论·唐德宗》:“柳考当日户口虚盈之数,而晏体国安民之心,不可没矣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軆國安民
英文翻译:Physical and social security
体:[tǐ]1.人、动物的全身:身体。体重。体温。体质。体征(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)。体能。体貌。体魄(体格和精力)。体育。体无完肤。2.身体的一部分:四体。五体投地。3.事物的本身或全部:物体。主体。群体。4.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:固体。液体。体积。5.文章或书法的样式、风格:体裁(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,可分为诗歌,散文,小说,戏剧等)。文体(文章的体裁,如“骚体”、“骈体”、“旧体诗”)。字体。6.事物的格局、规矩:体系。体制。7.亲身经验、领悟:体知(亲自查知)。体味。身体力行(xíng)。8.设身处地为人着想:体谅。体贴。体恤。9.与“用”相对。“体”与“用”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,指“本体”和“作用”。一般认为“体”是最根本的、内在的;“用”是“体”的外在表现。[tī]〔体己〕a.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;b.亲近的,如“体己话”,亦作“梯己”。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安:1.安定:心神不安。坐不安,立不稳。2.使安定:安民。安神。安邦定国。3.对生活、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:安于现状(满足于目前的状况,不求进步)。安之若素。4.平安;安全(跟“危”相对):公安。治安。转危为安。5.使有合适的位置:安插。安顿。6.安装;设立:安门窗。安电灯。咱们村上安有线电视了。7.加上:安罪名。安个头衔。8.存着;怀着(某种念头,多指不好的):你安的什么心?9.姓。10.疑问代词。11.问处所,跟“哪里”相同:而今安在?12.表示反问,跟“怎么、哪里”相同:不入虎穴,安得虎子?。安能若无其事?13.安培的简称。导体横截面每秒通过的电量是1库时,电流强度就是1安。
民:1.人民:国泰民安。为民除害。2.指某种人:藏民。回民。农民。渔民。牧民。居民。侨民。3.民间的:民歌。民谣。4.非军人;非军事的:拥军爱民。民航。民用。5.姓。
“体国安民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就是“把国家利益放在心上,让百姓生活安稳”。比如《汉书》里说“大臣体国”,就是指官员们要优先考虑国家大局。这种思想放在今天,可以理解为政策制定者既要关注经济发展,也要关心普通人看病、上学这些“小事”。
举个例子:某地政府原本计划扩建工业区,但发现会占用农田,导致农民失去生计。最终他们调整方案,保留农田的同时用新技术提高工厂效率。这就是“体国安民”的典型做法——既推动经济,又保障民生,不搞“一刀切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个人力量微薄,怎么做到体国安民?其实普通人也能参与。比如社区志愿者组织老年人学用智能手机,既减少数字鸿沟,又促进社会稳定。这种“小行动”积累起来,就是在为国家安定、人民幸福添砖加瓦。
我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更需要“升级版”的体国安民。比如企业开发环保技术,既能创造经济价值,又能改善生态环境。这种“双赢思维”打破了传统“国家vs个人”的对立,让每个人都能在自身角色中找到发力点。
值得注意的是,体国安民不等于牺牲个人利益。就像疫情期间,政府发放消费券既刺激了经济复苏,又缓解了群众生活压力。这种“既要…又要…”的平衡智慧,或许正是这个成语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。
说到底,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社会的良性运转都需要这种“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”的智慧。当更多人学会在自身岗位上兼顾大局与细节,体国安民就不再是空洞的口号,而会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活图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