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qiè
  • gōu
  • zhě
  • zhū
  • qiè
  • guó
  • zhě
  • hó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iè gōu zhě zhū,qiè guó zhě hóu

成语解释:偷钩的要处死,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。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。

成语出处:先秦 庄周《庄子 胠箧》:“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;诸侯之门,而仁义存焉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分句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竊鈎者誅,竊國者矦

英文翻译:Those who steal the hook will be punished, while those who steal the country will be punished

窃钩者诛,窃国者侯的意思

窃:1.偷;用阴谋手段夺取:行窃。窃位。2.暗中;偷偷地:窃听。窃窃私语。3.谦辞。称自己:窃以为。

钩:1.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,形状弯曲,头端尖锐:钩子。秤钩儿。火钩子。2.形状像钩子的:蝎的钩子。钩针。3.汉字笔形之一(亅、乛、乚、、、乙等)。4.用钩形物搭、挂或探取:钩住树枝爬上去。5.研究,探寻:钩玄。钩沉。钩校(jiào)。6.牵连:钩党(指相牵连的同党)。7.同“”。8.一种缝纫法,多指缝合衣边:钩贴边。9.古代兵器:钩戟。纯钩(剑名)。吴钩(刀名)。10.镰刀。11.古代称圆规。

者:1.用在形容词、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、动词性词组后面,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:强者。老者。作者。读者。胜利者。未渡者。卖柑者。符合标准者。2.用在某某工作、某某主义后面,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:文艺工作者。共产主义者。3.用在“二、三”等数词和“前、后”等方位词后面,指上文所说的事物:前者。后者。二者必居其一。两者缺一不可。4.用在词、词组、分句后面表示停顿:风者,空气流动而成。5.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(多见于早期白话):路上小心在意者!6.姓。7.指示代词。义同“”(多见于早期白话):者番。者边。

诛:1.谴责:口诛笔伐。2.杀(有罪的人):害民者诛。3.要求:诛求无时。

窃:1.偷;用阴谋手段夺取:行窃。窃位。2.暗中;偷偷地:窃听。窃窃私语。3.谦辞。称自己:窃以为。
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
者:1.用在形容词、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、动词性词组后面,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:强者。老者。作者。读者。胜利者。未渡者。卖柑者。符合标准者。2.用在某某工作、某某主义后面,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:文艺工作者。共产主义者。3.用在“二、三”等数词和“前、后”等方位词后面,指上文所说的事物:前者。后者。二者必居其一。两者缺一不可。4.用在词、词组、分句后面表示停顿:风者,空气流动而成。5.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(多见于早期白话):路上小心在意者!6.姓。7.指示代词。义同“”(多见于早期白话):者番。者边。

侯:[hòu]闽侯(Mǐnhòu),地名,在福建。[hóu]1.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:侯爵。公侯。2.泛指达官贵人:侯门似海。3.姓。

成语评论

窃钩者诛,窃国者侯”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?简单来说,它讽刺了社会的一种矛盾现象:偷个小东西的人可能被严惩,但篡夺国家大权的人反而成了英雄。比如,张三捡了邻居的锄头被抓去坐牢,而李四发动政变当了国王却被写进历史书里歌颂——这种“小错重罚,大恶得势”的反差,就是成语的核心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一个关键因素是权力的游戏规则。偷钩子的人触犯的是明确的法律,而“窃国者”往往重新定义了规则。比如历史上的王莽篡汉,他一边推翻旧王朝,一边用“天命所归”包装自己,最终成了新朝的皇帝。这时候,旧的道德标准已被新的权力结构覆盖,评判标准本身被改变了。

现实中能找到类似案例吗?不妨看看某些商业竞争:小公司抄袭产品可能被告到破产,而行业巨头通过资本并购垄断市场,反而被称为“商业奇才”。这种双重标准本质上和成语揭示的规律相通——当行为的影响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,评判标准就会发生微妙偏移。

怎么看待这种矛盾?我个人认为,这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,而是人性与制度的永恒博弈。就像《三体》中“黑暗森林法则”描述的宇宙生存逻辑,当个体行为达到某种量级时,原有的道德框架可能自动失效。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认同这种不公,而是提醒自己:在复杂系统中,既要理解规则的本质,也要守住内心的底线。

作为普通人该如何自处?或许可以记住两点:第一,不要用双重标准对待他人,自己偷钩时不指望被宽容;第二,面对大环境的不完美时,可以选择做《皇帝的新衣》里那个说真话的孩子——未必能改变结局,但至少让真相多一个见证者。就像电影《辩护人》中的律师,明知力量悬殊仍要为正义发声,这种选择本身就在重构评判标准。

最后回到成语本身,它更像一面照妖镜,映照出权力与道德的永恒角力。但镜子的存在价值,不在于它照出了什么,而在于照过之后人们选择如何看待镜中的自己。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“为什么窃国者能封侯”,改变或许就悄然开始了。

"窃钩者诛,窃国者侯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