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è gōu dào guó
成语解释:偷钩的要处死,篡夺政权的人成为诸侯。讽刺小盗被杀、大盗窃国的反常现象
成语出处:廖仲恺《有感》:“窃钩盗国将谁咎?扃鐍缄滕只自欺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竊鈎盗國
英文翻译:Steal the country
窃:1.偷;用阴谋手段夺取:行窃。窃位。2.暗中;偷偷地:窃听。窃窃私语。3.谦辞。称自己:窃以为。
钩:1.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,形状弯曲,头端尖锐:钩子。秤钩儿。火钩子。2.形状像钩子的:蝎的钩子。钩针。3.汉字笔形之一(亅、乛、乚、、、乙等)。4.用钩形物搭、挂或探取:钩住树枝爬上去。5.研究,探寻:钩玄。钩沉。钩校(jiào)。6.牵连:钩党(指相牵连的同党)。7.同“勾”。8.一种缝纫法,多指缝合衣边:钩贴边。9.古代兵器:钩戟。纯钩(剑名)。吴钩(刀名)。10.镰刀。11.古代称圆规。
盗:1.偷窃:盗取。2.抢劫财物的人:强盗。海盗。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你有没有听过“窃钩者诛,窃国者侯”这句话?乍一听像是绕口令,其实背后藏着个挺有意思的道理——同样是“偷”,有人因为偷个腰带扣被抓,有人偷了整个国家反而被封官加爵。这反差是不是有点扎心?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公司里小张因为报销时多填了50块交通费,被领导当众批评还扣了奖金;同一时间,部门经理悄悄挪用几十万项目款给亲戚开公司,最后却升职调去了总部。为什么“小错严惩,大过轻罚”的情况总在发生?其实这就是成语“窃钩盗国”的现实投射——规则往往对“小鱼”苛刻,却对“大鱼”网开一面。
核心问题来了:为什么社会总对大小错误区别对待?心理学有个“破窗效应”能解释部分现象:人们更容易宽容那些看似“影响有限”的大问题,就像不会因为一扇破窗放弃整栋楼;但对触手可及的小问题反而反应激烈,因为这直接挑战了日常秩序。就像家里发现蟑螂会立刻大扫除,但对空气污染却容易视而不见。
我个人觉得这种现象背后还有层“成本算计”。抓小偷证据确凿容易判罚,但查大案要牵扯复杂关系网,甚至可能动摇现有结构。就像揪出食堂阿姨偷拿鸡蛋简单,但要审计高管的经济问题,可能需要动摇半间公司的管理层。
面对这种情况,普通人能做什么?与其愤世嫉俗,不如培养“大小通察”的观察力。下次看到街头小贩被城管追赶时,可以多问一句:“那些占用公共资源的违规建筑为什么还能正常营业?”这种对比思考能帮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判断陷阱。
值得欣慰的是,随着政务透明化推进,很多地方开始实行“阳光问责”制度。某市去年就出现过副局长因超标接待被降职,而菜场缺斤短两的摊贩反而通过整改继续经营的新案例。这说明当监督机制真正运转起来时,“钩”与“国”的衡量标准正在发生变化。
最后想分享个冷知识:古汉语里的“钩”原指贵族腰带上象征身份的玉扣,偷这个比偷钱袋严重得多。可见所谓“轻重标准”,本就是随着时代不断重塑的。当我们意识到规则的人为属性,或许就能更清醒地参与建设更公平的衡量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