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ín jìn zhī méng
成语解释:春秋时,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。泛指两家联姻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32卷:“那时待老身寻访他来,与娘子续秦晋之盟,岂不美乎!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泛指两家联姻
繁体字形:秦晉之盟
英文翻译:Qin Jin Alliance
秦:1.周朝国名(前770—前221)。战国七雄之一。公元前770年周封秦襄公为诸侯。在今甘肃、陕西一带。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。2.朝代名(前221—前206)。秦始皇嬴政建立。建都咸阳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。公元前209年陈胜、吴广起义,公元前206年为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。3.指陕西和甘肃。特指陕西。
晋:1.周朝国名(前11世纪中叶—前4世纪中叶)。在今山西、河北南部一带。被韩、赵、魏三家所灭。2.朝代名。1.(265—316)。司马炎灭魏后建立。建都洛阳,国号晋,史称西晋。为匈奴人刘聪所灭。后司马睿在建康(今江苏南京)重建晋朝(317—420),史称东晋。为刘裕所灭。西晋、东晋合称两晋。2.五代之一(936—946)。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建立。建都汴(今河南开封),国号晋,史称后晋。为契丹所灭。3.山西的别称。4.进;升:晋见。晋级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盟:1.宣誓缔约:会盟。海誓山盟。2.发(誓):盟一个誓。3.旧时结拜的(兄弟):盟兄。盟弟。4.团体与团体、阶级与阶级、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体:工农联盟。军事同盟。5.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相当于自治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。
“秦晋之盟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历史感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吧:假设两家公司原本是竞争对手,但因为市场环境变化,突然决定联手开发新产品。这时候媒体可能会说:“这两家企业的合作堪称现代版‘秦晋之盟’,既有利益考量,也藏着未来的博弈。”这样的合作既现实又有故事性,就像古代秦国和晋国通过联姻维持表面和平一样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婚姻来比喻合作呢?其实这个成语的核心是“以关系换稳定”。比如两个邻居因为停车位闹矛盾,最后通过子女相亲化解了纠纷——虽然方法有点戏剧化,但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。这种“以情感纽带绑定利益需求”的模式,在今天依然能看到影子,比如跨国企业通过交叉持股避免恶性竞争。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矛盾性。表面看是美好联姻,背后却是计算与妥协。就像同事间常说的“咱们部门要和市场部搞个秦晋之盟”,听着像玩笑,实则暗示需要暂时放下分歧。这种“既合作又防备”的状态,在职场和生活中其实挺常见的。
再举个国际关系的例子:A国和B国签署气候合作协议,但各自保留能源自主权。外媒评论说:“这场环保领域的秦晋之盟,环保是面子,能源安全才是里子。”这种解读方式,既点明了合作表象下的深层动机,又让复杂的外交关系变得形象易懂。
说到底,“秦晋之盟”能流传千年,大概因为它精准捕捉了人性的某个侧面——我们既渴望通过建立关系获得安全感,又本能地保持警惕。下次看到两家奶茶店突然联合推出限定款,不妨笑着想:这算不算奶茶界的秦晋之盟呢?
在运用这个成语时,关键要抓住“利益结合体”的本质。就像朋友合伙开餐馆,合同里写满分红条款的同时,也会约定“重大决策必须双方同意”。这种既绑定又制衡的安排,远比单纯用“合作”二字更能说明复杂的人际互动模式。
或许有人觉得这种关系不够纯粹,但现实往往如此。就像手机厂商既在发布会上互相调侃,又在零部件供应上紧密合作。这种亦敌亦友的状态,用“秦晋之盟”来形容,反而比“战略合作”更鲜活生动,毕竟历史典故里藏着人性共通的那部分智慧。